10月轿车销量榜出来了,这数据让我又看出了点啥。乘联会说,新能源车前10名里竟有6款,燃油车那个市场份额,嗖嗖地往下跌。宏光MINIEV爆了,10月卖出6.15万辆,比9月还多,这速度,真是开挂级别。星愿本想守住冠,结果败给秦PLUS,掉到第二。再说轩逸,靠着稳定的销量,给燃油车撑场面,但后面速腾、海鸥、朗逸也都稳定破2万。记得我朋友小王说过:我爸那个轩逸用着稳,安全,舍不得换。人们还是信赖这些老面孔。
对了,小米SU7,这车刚刚从前20名跌出了,新排到第22。销售那边同事告诉我,消费者反馈说,这车配置挺好,可价格和渠道支持不给力,买的欲望降低了不少。不得不说,新能源汽车里头,除了配置,渠道和供应链的支持真是骨头重。像小米这类品牌挑大梁,但要是真像宏光MINIEV那样完全打通供应链,保证产能稳,客户才会买得踏实。但小米这边可能被供应链的博弈搅了局,(这段先按下不表)。
MG4放在这,我心里还有点疑惑。它销量刚刚破万,排在第31位。这我就想,为什么比它早上市的极狐T1销量能够超过MG4?我斟酌了一下,个人是觉得,这涉及到产品定位和研发投入。极狐T1虽然贵,但品质和科技感够硬,走的是高端智能的路线,赢得了那部分用户的青睐。而MG4可能更侧重性价比,消费者认知度还没完全打开,再加上目前供应链紧张,产能不稳导致销量有限。刚才跟修理厂老张聊,他笑说:车卖得好,后面维修保养才有活干,这些排名,绝对是硬气的资本。我觉得他说得超现实。
还有比亚迪,10月销量整体还在滑坡,除了海豹05DM-i能稳定,别的车型都不同程度下跌。比亚迪曾经是新能源风向标,这波下滑我就猜可能有点顶峰过后的调整,也可能是技术迭代没有跟上市场快速变化,需要时间消化。比亚迪汉的市场表现不及宝马5系,这个真让我有点吃惊。毕竟宝马5系这么多年口碑稳定,圈层客户群够精准,但电动车市场里,比亚迪能不掉链子实属不易。可这也提醒我们,不够硬核的新能源车,用户买了用几个月就容易后悔。
数据来点具象的。国产车占20款,燃油车只占10款左右,且后者销量普遍没有新能车突破2万。这说明什么?用户选择越来越基于技术和性价比,而非品牌传统。以前我说燃油车不容易被替代,现在觉得这种观点有点保守,电动车的崛起势不可挡。还有个小细节,像帕萨特、凯美瑞、迈腾、雅阁这些传统油车,好多已经不在榜单前几了。一位4S店销售阿峰说:燃油车客户越来越少,价格战疲惫,年轻人还图啥油车?这话让我感触很深。
跑题了,得回头,缤果S排名飙升35名,达到14位。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这车换芯后续航有提升,充电速度也快了,用户口碑一传十,十传百,所以销量蹭蹭往上涨。而且价格也没太高,落地价比小米SU7低不少,人们自然买得爽快。两个同价位车,实际操控和充电便利性,用户体验差别明显。
顺便想了想,新能源车的供应链像是一个多米诺骨牌。一个环节稍微逊色,产量、成本都会打折扣。就像我做研发时候的流程,哪个环节耽误了,整个项目都拖累。供应链博弈其实就是分蛋糕,只是掌握资源多的厂商,能更好地分一块大的。估计小米SU7的问题,就在这里。供应链稳定了,产品才能叫板宏光MINIEV。
最后对我来说,这份销售榜透露的最大信号是市场变化太快了。以前觉得新能车市场飙上去要慢点,现在看来,速度比我们预想的还快。消费者心理也在变,从一开始的好奇到现在的精明挑选,价格、续航、充电、品牌、渠道多部分考量融合。你觉得,接下去,这个市场会不会出现爆款车极端分化?还是所有车企都该学会打持久战保持稳定增长?我个人觉得,至少短期内,销量前30名的竞争不会轻松,身边买车的人选得纠结,这背后到底是供需结构改变,还是车企战略失焦?没人能说得准。
对了,你有没有留意过,自媒体说的那些降价促销砸钱补贴背后的真相?其实消费者到底买不买,还是看手头钱袋子和用车需求,这才是最现实的经济学。谁能真正抓住这点,谁就能活得久一点。
然后MG4、极狐T1这样的车型后续能不能打出翻身仗?大概也要看下一季供应链和营销策略了,毕竟车卖一辆,两辆,和卖五万辆,是两码事。你说对不对?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