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职业习惯使然,这样的夜晚,我大概率会忽略掉地下车库里那台新晋SUV的存在——毕竟,城市里满地都是打着“智能化”“新能源”旗号招摇过市的最新款。可偏偏它的前脸下格栅大片熏黑、鲨鱼鼻光影分明,无声地散发着点机械冷峻的气场。正对着摄像头的那一刻,仿佛谁在暗中关注着你的一举一动。我有些分不清,是它在注视我,还是背后名为“华为乾崑ADS 4”的智能驾驶系统,早已盯上了所有路人的每一次毫秒级举动。
试想,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被一台会“自己开车”的深蓝S09擦身而过,主驾没人,车内屏幕上电光流转,27个传感器正饥渴地捕捉着一切变量,你会作何感想?放心,咱不是科幻片现场。如今,深蓝S09首批搭载华为乾崑智驾ADS 4,这真不是笑谈——车厂官方昨晚刚开完发布会,轻描淡写地宣称:“360°全维安全”“高速零干预”“城市NCA无惧加塞”。我们当然早已被类似词汇轰炸得不认字,但强行理性三秒,你我又真的明白这些系统带来怎样的改变吗?
回到事件本身,深蓝S09发布会很务实地强调了“华为乾崑ADS 4”的“全维安全”:全时速、全方向、全目标、全天候、全场景,无死角防碰撞辅助。类似能文能武的全能选手,想象“城市高架能自动跨城,无需人为插手,高速ETC自动通过。”软硬件层面讲,配上192线激光雷达,27个传感器,WEWA架构,听起来像是给车装上了夜视眼和钢铁神经。新车从外观、配置到动力,按照官方技术书把一辆传统六座SUV武装到了Cyberpunk极致,售价23.99万元起,菩萨心肠的CEO还透露冰箱最低能冻到-6°C,方便盛夏深夜丢几听啤酒备用。表面来看,科技与人文握手言和,未来式生活实现了一半。
可再怎么理性,作为一名常年分析真实案件的旁观者,我对这种“聪明绝顶”的系统,难掩一种习惯性的戒备——曾经人们为防盗家门加三道锁,现在为了安全,让机器实时帮你上锁、砌墙、过滤一切风险。可你是否意识到,连你的不安和惊讶,也在被精密识别、分析、反应?全向防碰撞,从过去的“被动防护”演变为“主动避险”,我们仿佛成了剧里的配角,真正驾驶一切的,是看不见的算法之手。
说回现实,智能驾驶本身就是一个“高举安全大旗,但风险藏在细节”的典型案例。过去事故现场,若问责任划分,往往落在驾驶员、车辆性能、道路状态三点。但当车辆由AI统一驾驶——谁为那一刹那的错误背锅?传感器再多,它对“特殊目标”(比如突然滚进来的足球、小猫)是否都百分百反应无误?而在快速切换的城市NC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场景里,机器的数据判断,是否真的能读懂“加塞”行为背后的中国式微表情?我们当然可以调侃,AI对于“占道电动车大叔”的识别,得再多升级几个版本,可当事故真的发生,你愿相信“机器自我学习”一定比老司机更能洞察人情冷暖和突发状况吗?
技术人士往往会反问:“有百万公里无事故测试数据做背书,凌晨三点路况、恶劣天气,AI比人类更可靠。”这话听起来很有说服力,没错,传感器永远不打瞌睡,算法不会贪杯嗜睡。但只要是复杂的社会系统,风险永远藏在“长尾”,——极少数没见过的异常、极端情境。就像我常说的,法医可解剖世上99%的死亡原因,但对那1%的玄学残留,也只能摊摊手摧眉折腰。我相信ADS 4的研发团队已绞尽脑汁构建安全屏障,但工程师的逻辑并不总等于千变万化的人类社会秩序。有时,AI介入后责任的归属、伦理的模糊,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反复推敲的线索。
当然,如果深蓝S09能实现高速ETC下“零干预”跨城,按理说,我可以在京沪高速上放下方向盘,抽支烟,喝矿泉水,顺便琢磨下今晚吃什么外卖。可现实却总会用点无厘头给你上课:比如导航突然识别出“前方栏杆”的,却是个纸箱子,比如冷藏室里其实屯的是临期酸奶,还有万一自动泊车那关,左后方蹿出一只穿着卡通服的小朋友。智能化的自豪和尴尬,有时都轮流上演。
讲真,作为一个见惯生离死别、机巧算计的职业人,我还是更喜欢技术冷静现身、默默守底线的样子。机器帮人,而不是取代人。毕竟,数据再精准,也抵不过某些极端条件下“经验主义”的本能响应——有时一个微弱表情、一次条件反射,胜过一打的深度神经网络。制冷到-6°C的冰箱很酷,但想把安全和伦理的温度降到“-∞”,终归不是靠一堆摄像头和算法膨胀出的“全维安全”能打包承诺的。
说到底,“智能座驾”固然是一种潮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会自动驾驶”的人才会被嫌弃“不够先进”。但在案件与事故之外,我倒想抛个问题:当行车安全的责任、技术进步的狂飙、伦理底线的模糊,三者碰头时,你希望哪一个能说了算?机器强大,但人性复杂。你敢在AI的怀抱里彻底放松警惕吗?还是,还会像我一样,走在地库,无端地被某个摄像头凝视着,习惯性地握紧手机,回头一瞥?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