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理想i6定价24.98万,首销期直降1万,实际23.98万,听上去挺有诚意的。尤其标配后驱、空气悬架、VLA、冰箱,720公里续航,这配置放在纯电轿车里,算是比较丰富的。空间方面,4.95米长,轴距3米,放在同价位里,确实比特斯拉Model Y长点(4.8米)轴距也有优势,价格还便宜了将近1.4万。这个对市场来说,挺有吸引力的。
你想啊,理想这个i6,放在刚刚上市、又是纯电阵营里,销量压力明显,毕竟他们前三个月没怎么出成绩。之前L系列扩延很快,增程车还能撑着,但纯电市场确实是另一回事儿。那位理想内部员工说,9月27号早会的时候,i6销量已经超过了L9首次上市的水平。按照理想过去的节奏看,这话有点乐观,但也不是没根据——i6用户关注超过10万人,真不是闹着玩。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常州工厂这边今年给i6安排的产能是4.5万到5万台。9月还有7千辆现车,10月产能能爬升到1.3万,11月、12月分别是2.3万和2.5万。属实不小的量。只是,这里面最麻烦的卡点不在工厂,而是供应链端。估计芯片、电池那些都不太好弄。有位负责人说,供应端紧张到可能随时变动产能预期。没细想过,是不是这也是理想没敢太激进下单纯电产能的原因之一?(毕竟,踩错了节奏一年出来个库存堆积也挺麻烦)
说到交付挑战,我倒是听过一个北方城市理想销售的吐槽:从9月26号开始,一线销售得通班,干到晚上10点,就怕漏了有潜力的客户。通班压力大,销售同事有点累。天天这么盯着,真怕自己也被i6套进去了呢。他半开玩笑半严肃说。看得出来,这次理想玩的是稳扎稳打,没以前那种发布当天炸裂大单的浮躁,更多的希望订单是长期持续滚动起来。
然后,关于理想i6和同类车型的对比,不得不提Model Y。虽说后者价格高点,但号称特斯拉品牌加成和充电网络优势还是实打实的。i6空间大一点,价格便宜1万多,这差价对消费者来说其实挺重要的。不同的是,Model Y顶配是全轮驱动,我估计理想标配后驱,想必也是着眼于成本控制和续航表现的平衡。有没有想过,如果i6推出四驱版本,销量和品牌形象会不会更上层楼?这个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说实话,理想砍掉i7的决定挺有看点。因为i8和i6尺寸差异不大,俩车覆盖的用户需求更广泛一些,i7这个缝隙车比较尴尬,理想聚焦资源合理。尤其车内空间方面,纯电平台比增程更高效,i6能做到i7的空间,i8能做到i9的空间,这点挺值得一说。就是感觉理想以前内部讨论挺激烈的,去年那几个调整,发布会挤兑了资源,就是没给产品线留足呼吸。
前面说理想销量目标,月销9000到10000台,三个月能卖5万台,这个量对刚刚杀进纯电市场的理想来说,算保守的目标。也许有人会觉得有点低,想当然刘和理想品牌过去的销量差距还是蛮大的。说白了,纯电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哪家车企不想卖得火?只不过产能和供应链双重限制,没那么容易如愿。
顺便提一句,理想i6的发布节奏挺另类,跳过了传统的小订单阶段,用户有7天考虑时间再锁单。理想内部有人说,这7天其实是用来收集用户真实反响和最大限度减少订单风险。相比那些刚开售就刷单爆表的尴尬,理想这更接地气,跟我过去见过几个厂家的闭门造车形成鲜明对比。
我还是想问,既然i6对内外都有压力,供应链端还有卡点,理想靠这辆车能撑起纯电销量大盘吗?比如说,动力电池材料涨价还没消化,芯片虽说有所回暖但依旧紧张,软件升级和OTA维护又是个新难题,还有这些需求是否能真正转化为交付成果?
说回销售端,有个小插曲。一位老销售跟我聊了下:你知道吗?咱们理想这波,员工买单的比例相当高,不少人都弄了辆i6。谁让自己天天见着新车,也不想总给别人背黑锅?听起来有点自嘲,但也说明内部认可度还是有的。
想问你们,理想这波不炒作大花招,反而把节奏放慢、订单平稳铺开,你觉得是在稳健求胜还是畏首畏尾?市场能否真正考验这辆车的品质与交付能力,而不是简单靠营销带动?毕竟,话说回来,任何一款车的命运,关键点其实还是落在交付当天那辆车,是不是能准时、能让用户满意。交付场景精准到细节,比如买辆i6用户开回家第一公里的体验感,才是最真实的战场。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