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的“末日”与新生:19.9元的车票如何从高铁手中抢回乘客?
曾经人声鼎沸的汽车客运站,如今变得冷冷清清。 银川汽车站平日客流量只有1000至2000人次,不到过去的零头;青铜峡汽车站仅存一条班线;固原汽车站的班线从140多条缩减至30多条。 全国公路客运量从2012年的顶峰355.7亿人次锐减至2022年的35.5亿人次,降幅惊人地达到90%。 这一切的背后,是高铁网络的快速扩张——截至2025年初,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5.5万公里,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县级行政区。
然而,就在许多人认为大巴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正在悄然兴起。 它抛弃了传统的客运站,在城市街头设置便捷站点;它提供19.9元的惊人低价票;它实现了“点对点”的服务,让乘客无需拖着行李奔波。 这种变革让大巴车在高铁的阴影下找到了一条生路。
告别客运站:大巴车的自我革命
传统的长途大巴出行模式正在被彻底颠覆。 曾经,乘客必须前往固定的客运站,排队购票,按时乘车。 现在,这种“定时定站定线路”的刻板模式已被打破。
在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一种新型的定制客运服务正在兴起。 这些服务不再要求乘客去客运站乘车,而是通过在市区设置多个便捷上车点,实现“门到门”的服务。 杭州长运副总经理王如策表示:“今后我们的客运站除了现有的枢纽站以外,还会衍生出各种形式、不同规模的驿站,生长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
这种变革不仅方便了乘客,也大大降低了客运企业的运营成本。 不再需要维持庞大的客运站设施,减少了人工和管理开支。 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部分体现在了车票价格上,形成了对高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19.9元的车票:价格战背后的生存逻辑
在阳江、阳春到广州的线路上,大巴票价不到40元;深圳线路甚至出现了19.9元的惊人价格。 这样的价格让许多人不禁怀疑:连油费够吗?
事实上,这种低价策略背后有着严谨的商业逻辑。 面对高铁的强势竞争,大巴必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以上海到宣城的大巴为例,每天需要卖出30张票才能保本,而现在的实载率往往难以达到这个水平。 但通过优化线路和提高实载率,一些企业依然能够实现盈利。
“与其让客车‘趴窝’,不如盘活资源。 ”宁夏天豹交运集团董事长安鹏说。 通过大幅降低票价,大巴吸引了对价格敏感的乘客群体,包括外出务工人员、学生以及部分老年旅客。 这些群体往往不太熟悉智能手机操作,不舍得花高价乘坐高铁,成为了大巴车的忠实客户。
“点对点”的优势:大巴车的独门秘籍
高铁虽快,但只能将乘客送到固定的车站。 而大巴车可以将乘客从出发地直接送往目的地,这种“点对点”的服务是高铁无法比拟的优势。
在重庆,汽车站开始提供“点对点”服务,可以根据旅客的需要,灵活开行班车。 在宁夏,“宁夏出行”平台已开通26条定制线路,投入349辆小型营运客车,提供上门接送服务。 这种服务特别适合行李多的旅客,免去了中转的麻烦。
一位经常乘坐大巴往返于上海和宣城之间的乘客表示:“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解决了来回奔波的烦恼。 ”这种便捷性让大巴在特定线路上依然保持着竞争力。
谁还在坐大巴? 固化的客群与新的需求
尽管大巴车的客流量大幅下降,但仍然有一批忠实的乘客。 这些人主要是到城市从事家政服务的阿姨、去工厂上班的工人,以及一些看病的老人。 他们不太会操作手机,不熟悉网约车,也不舍得花高价坐高铁。
一位大巴车司机描述了典型乘客的困惑:“他们的子女帮忙买票,让他们坐高铁从老家到上海虹桥站。 可是那么大车站,要如何走出站就足够绕晕他们,更不用说之后换地铁的复杂操作。 ”
相比之下,大巴车的操作简单明了:一个电话就知道在哪里上车,到终点后司机还会指导接下来的路线。 对这种乘客群体来说,大巴车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可靠的心理依靠。
定制化服务:大巴行业的未来方向
面对客流减少的困境,客运企业开始探索“定制化”服务新路径。 这些服务针对特定场景和特定人群,提供了比传统大巴更加精准的出行解决方案。
在杭州,客运公司推出了“医疗专线”,早上用大巴车将来自周边县市的四五百位旅客直接送至省级大医院门口,待他们就诊完毕后再统一送回。 这种服务满足了患者就医的刚性需求,实载率达到80%。
此外,面向旅游团体、企业通勤等的定制包车服务也日益流行。 重庆北站南广场汽车站运调科负责人表示:“如果是几家人一起出去,大家都开车,很累。 以后这些事可以交给汽车站来做,旅客只需要提供线路、时间、人数,汽车站按旅客的要求提供定制服务。 ”
与高铁共舞:大巴车的新定位
大巴车并没有试图与高铁正面竞争,而是找到了与高铁共舞的新方式。 一些大巴线路专门承接高铁无法覆盖的短途运输服务,如连接高铁站与周边县城、景区。
“高铁把客人送到了城市,但最后一公里仍需我们来完成。 ”山东泰安一家客运公司负责人道出了大巴车的新定位。 截至2025年初,全国已有超过800家客运企业转型为“高铁接驳专线”。
这种模式被业内称为“与虎谋皮”——不是与高铁对抗,而是作为高铁的补充,共同构建完整的出行服务体系。 在大交通生态中,大巴车找到了自己新的位置。
低价背后的商业逻辑
19.9元的车票背后,是客运行业为求生存而进行的残酷成本优化。 传统的客运站模式需要支付高昂的场地租金、人工成本和管理费用。 而新型的街头站点模式大大简化了流程,降低了运营成本。
同时,通过精准定位客户需求,提高实载率,即使在低价情况下也能实现盈利。 杭州长运的“医疗专线”就是一个成功案例,通过精准对接医院这一特定场景,实现了稳定的客源和较高的实载率。
此外,客运企业还通过“以商养站”的方式拓展收入来源,将闲置的站场资源用于发展快递物流产业,弥补客运业务的亏损。 这种多元化的经营策略为企业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
大巴车的“复活”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一次深刻的市场重构和产业升级。 它不再试图与高铁比拼速度和舒适度,而是充分发挥自身灵活、便捷、经济的优势,在特定的细分市场中寻找生存空间。
这种转变体现了中国交通运输市场的成熟和多元化。 不同的出行方式各自找到了适合的定位,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完善、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务体系。 对于乘客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和更优质的服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