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突发!小米SU7致命事故,雷军半月掉粉30万,信任危机

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瞬间将小米汽车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0月13日凌晨,一起发生在广东的致命交通事故,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许多人对这款新晋网红车型的期待,更引发了公众对其安全性的集体拷问。

这场意料之外的冲击,不仅让小米汽车的直播间变成了“战场”,甚至让其创始人雷军的个人社交账号,在短短半个月内,流失了近30万粉丝。

这究竟是怎么了?

广东突发!小米SU7致命事故,雷军半月掉粉30万,信任危机-有驾

直播间的“战场”:负面言论的狂潮

当一辆车,本应是守护生命的钢铁堡垒,却在事故后暴露了“车门难开”的致命短板,质疑和恐慌便如同野火般蔓延。

据蓝鲸新闻的报道,10月13日,多个小米汽车的线上直播间,瞬间被铺天盖地的负面评论所淹没。

“门把手打不开”、“垃圾车”、“绿化带战神”…

这些刺耳的标签,不仅仅是对产品本身的否定,更饱含着对生命安全的深深忧虑。

更令人扼腕的是,有主播因此遭受了人身攻击,只能无奈地恳求:“我们只是打工人,请停止攻击。”

广东突发!小米SU7致命事故,雷军半月掉粉30万,信任危机-有驾

到了10月14日,这种“网暴”的迹象愈发明显。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当天下午,在抖音平台上,仅剩一家小米汽车门店还在进行直播——广州番禺店。

其他门店的账号,纷纷选择了“休战”。

然而,即使是这家孤军奋战的门店,其评论区依旧是负面声音此起彼伏,甚至有相同的账号在反复刷屏。

这些评论,有的直指事故暴露的安全性问题,有的则攻击雷军本人,还有人旧事重提,质疑小米汽车的设计抄袭保时捷,或是再次提及之前被诟病的小字营销。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甚至有少数评论,将矛头指向了那些默默介绍产品和政策、并未露脸的主播。

创始人账号的“寒流”:粉丝的“用脚投票”

在公众的质疑声中,一个值得玩味(此处为避免重复,故替换为“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小米汽车及其创始人雷军,在事故发生后,并未第一时间就此事件发布官方声明或进行公开回应。

这与雷军平日里活跃于社交媒体的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回顾事故发生的前一天,也就是10月12日,雷军的微博依旧是“火力全开”:宣传小米SU7的“紫水晶”车色,分享小米手机拍摄的新疆美景,汇报高原路测进展,甚至还预告了首届小米员工车展。

事故发生的当天,他继续发布了推广“嫩芽黄”车色以及举办车主摄影大赛的微博。

10月14日,他更新的内容,依然是关于新疆高原测试和小米17手机的宣传。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自家平台积极推广产品的创始人,却在评论区遭遇了“滑铁卢”。

微博数据显示,“30天内,博主(雷军)已拉黑恶意评论用户17人。”

这些评论中,绝大多数都围绕着此次事故暴露的安全隐患,要求雷军给出解释。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事故车辆没有明显变形,车门为何打不开”这一核心疑点上。

一些网友对此表示不解,甚至有些愤怒:“都这个时候了,还坚持宣传产品,就不能暂停一下么?”

“每次都这样,可以直接解决都要拖你好多天”。

这种声音,折射出一种普遍的心理:在重大危机面前,公众更希望看到企业和领导者能够放下推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解决问题中。

市场是最诚实的“晴雨表”。

受此事件影响,10月13日,小米集团(01810.HK)的股价应声下跌,盘中一度跌超7%,最终收跌5.71%。

次日,跌势虽有所缓和,但也未能止住颓势,收跌0.94%。

广东突发!小米SU7致命事故,雷军半月掉粉30万,信任危机-有驾

而雷军个人账号的粉丝流失情况,更是惊人。

据灰豚数据统计,从9月15日到10月14日这一个月内,雷军的抖音账号已累计掉粉超过36万。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9月29日以来,他的粉丝数量呈现出每日递减的趋势,最近15天内,就少了30.1万。

10月14日当天,更是两天之内掉了6万多。

这数字,无疑是对“人设崩塌”最直观的印证,也反映了部分消费者在经历了“小字营销”的风波后,对小米品牌信任度的进一步下滑。

安全:汽车最根本的“生命线”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让一款寄予厚望的新车,在上市不久就跌落神坛?

答案,或许就隐藏在“安全”二字之中。

汽车,作为承载家人出行、保障生命安全的载体,其安全性是衡量一切价值的终极标准。

当“车门打不开”这样的描述出现时,它所触及的,是消费者最深层的恐惧和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回溯小米SU7上市之初,它凭借其前卫的设计、亲民的价格,以及小米一贯的“性价比”策略,迅速点燃了市场热情,订单纷至沓来。

不少人将其视为搅动沉闷汽车市场的“鲶鱼”,期待它能带来颠覆性的体验。

广东突发!小米SU7致命事故,雷军半月掉粉30万,信任危机-有驾

从技术层面来看,小米SU7在加速性能、操控响应等方面,确实展现出了不俗的实力。

例如,其强劲的动力输出,能带来令人血脉偾张的推背感;精准的转向和良好的底盘调校,也让它在弯道中游刃有余。

然而,这一切的优越表现,都必须建立在绝对的安全保障之上。

如果一辆车,连最基本的“逃生通道”都难以保证畅通,那么再华丽的技术参数,也只会沦为空中楼阁。

信任的重建: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拉力赛”

信任,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最宝贵的桥梁。

对于小米汽车这样一个新兴的品牌而言,建立信任,需要时间和无数次的“好表现”。

而一次重大的安全事件,足以让这座桥梁摇摇欲坠。

小米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回应质疑。

更重要的是,以最快的速度,启动最彻底、最透明的事故调查,并将结果以最直接、最负责任的方式告知公众。

回避、沉默,只会让本已摇摇欲坠的信任,彻底崩塌。

唯有坦诚面对,才能为后续的补救和重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笔者也想借此机会呼吁一下各位看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发声”的权利,但更应肩负起“负责任”的义务。

在对一个品牌、一款产品进行评价时,请尽量保持理性,基于事实,而非情绪的宣泄。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人身攻击和恶意诽谤,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社会的对立。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对小米汽车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的“大考”。

它能否在质疑声中找到破局之路,能否在压力之下实现“涅槃重生”,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正如古语所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愿小米汽车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真正将“安全”二字,刻入产品的灵魂深处,用扎实的品质和过硬的保障,重新赢回消费者的信任。

这,或许才是对所有期盼者,以及对“造车”这一神圣事业,最深刻的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