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花了不少钱,买了一辆带有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汽车,满心期待着它能在上下班的拥堵路段,或者长途驾驶时帮我们分担一些疲劳。
可实际用起来,心里却总是不那么踏实。
尤其是在我们国内这种路况复杂多变的环境里,系统动不动就发出“嘀嘀嘀”的警报声,催促你赶紧接管方向盘。
那种感觉,就好像你旁边坐的不是一个高科技的智能助手,而是一个随时会大惊小怪的实习司机,搞得你比自己专心开车还要紧张,心里难免会犯嘀咕:这智能驾驶,到底是为了方便我,还是来给我添堵的?
这个普遍存在的疑问,或许正在被一项新的技术突破所解答。
小鹏汽车最近推出的第二代视觉感知架构(VLA),似乎正在努力将智能驾驶从一个需要我们时刻提防的“新手”,变成一个真正能让我们信赖的“老司机”。
这项技术最直观、也是最能解决大家痛点的改变,就是它在处理复杂小路时的能力。
我们都清楚,智能驾驶系统在宽阔、标线清晰的高速公路上表现通常都还不错,可一旦进入城市里的“毛细血管”,比如那些城中村里仅容一车通过的窄巷,或是老旧小区里停满了车辆、道路曲折的胡同,大多数系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这样的路段行驶,可能开个十几二十公里,驾驶员就得被迫手动干预好几次,这种频繁的打断,让所谓的“智能驾驶”体验大打折扣。
而小鹏给出的数据显示,他们的第二代VLA系统,将平均接管里程提升了整整13倍,从过去的20公里延长到了惊人的260公里。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在绝大多数城市通勤场景下,你从家里出发到公司,再从公司返回,整个过程系统可能都不需要你插手一次。
这种由量变引起的质变,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驾驶信心。
这种信心,来源于它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前方道路因为施工占用了一半,对向车道又恰好有车过来,还想借用你这边仅剩的一点空间。
过去的系统在这种博弈场景下,很可能会因为无法准确判断对方意图而选择傻傻地停车等待,或者直接报警让你接管。
但新的系统表现得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它能提前预判对向车辆的动态,稍微降低车速,找准一个安全的时间差和空间缝隙,平稳地绕行过去,整个过程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顿挫。
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在一些极限狭窄的路段,比如两侧障碍物距离车身只剩下三四厘米,几乎是擦着后视镜才能通过的地方,它也能控制车辆稳稳地“挪”过去,驾驶员完全不用像以前那样,紧张地握着方向盘,一点一点地手动修正,生怕发生剐蹭。
除了会“开车”,它还开始变得“懂事”了。
智能系统最怕的就是只认数据和规则,不懂人情世故。
但第二代VLA似乎在学习人类的驾驶智慧。
比如,在没有红绿灯但有交警人工指挥的路口,它能识别出交警的手势,并主动停车等待,而不是固执地按照地图路线往前冲。
在等待红灯的时候,它也不是等到绿灯亮起那一瞬间才猛地起步,造成车辆闯动,而是会在倒计时最后几秒,像绝大多数人类驾驶员一样,非常缓慢地向前蠕行一小段距离,这样既能保证在绿灯亮起时第一时间通过路口,提升通行效率,又能让车内的乘坐感受更加舒适。
还有一种情况大家肯定都遇到过,就是旁边车道的车辆突然猛地一下并线到你前方。
传统的辅助驾驶系统往往会用一声急促的警报和一脚突兀的急刹来应对,虽然保证了安全,但车里的人却被晃得前仰后合。
而新的系统在处理这种情况时,会以一种非常线性的、柔和的方式减速,平稳到你放在杯架里的一杯水可能都不会洒出来。
这些细节上的优化,恰恰是技术从“能用”到“好用”的关键一步,它让冷冰冰的程序代码,多了一丝人性的温度和智慧。
此外,它还解决了一个日常通勤中的刚需。
很多人在自己熟悉的城市里开车,其实并不会专门去设置导航,但又希望在一些单调乏味的路段,比如高架直路或者环路上,能让系统辅助一下,放松身心。
小鹏为此推出了所谓的“人机共驾”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你不需要设定任何目的地,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全程在线。
在直路上,车辆会自己稳定行驶,而当你想要变道时,也无需繁琐地去关闭系统、手动变道、再重新开启。
你只需要像平时开车一样,轻轻地转动一下方向盘,给系统一个变道的“意图”,车辆的控制权就瞬间、无感地交还到你手中。
等你完成了变道,只要手一松开方向盘,系统又会立刻无缝接管,继续帮你稳稳地向前开。
这种人和机器之间默契的配合,让智能驾驶不再是一个独立、僵硬的功能,而是真正融入到了我们的驾驶习惯之中,变成了一个随时待命、挥之即去的得力副驾。
当然,这些出色的表现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实力在做支撑。
据了解,这套系统的核心是一个参数量高达720亿的端到端大模型。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传统的智能驾驶系统像是一个由不同工种组成的施工队,有的负责看路(感知),有的负责规划路线(规控),信息需要层层传递,效率不高还容易出错。
而端到端大模型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他直接看到现场情况(摄像头画面),就能在大脑里瞬间形成一个最优的施工方案(驾驶决策),反应速度和决策质量都远超从前。
为了训练这个强大的“大脑”,小鹏投入了近1亿个真实的驾驶视频片段,这些片段囊括了各种极端和罕见的驾驶场景,据说其数据量相当于让人类司机连续驾驶六万五千年所能遇到的路况总和。
有了如此海量的“驾校学习”和“路面实习”经验,它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自然就显得从容不迫。
同时,这一切都离不开背后超过三万张高性能显卡组成的强大算力支持,这使得它的算法模型能够以大约每五天一次的惊人速度进行更新迭代。
这意味着系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化,今天遇到的问题,可能下周就已经被优化解决了。
这种快速进化的能力,也正是我们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核心优势之一。
也正因为看到了这种实实在在的技术领先性,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最终才会选择与小鹏进行深度合作,将这项来自中国的智能驾驶技术应用到自己的车型上。
这不仅是对小鹏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智能化浪潮中实现技术反向输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对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技术参数可能只是数字,但它最终带来的,是每一次出行都能少一点紧张、多一点踏实,是让驾驶回归轻松和愉悦的本质,这或许才是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最应该有的样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