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咱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汽车早就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了,它已经实实在在地开进了千家万户,成了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车子一多,关于怎么用车、怎么养车的各种说法也就跟着多了起来。
这些说法,有的来自驾校教练的口授,有的来自邻里亲戚的“经验之谈”,还有的干脆就是网上流传的“小妙招”。
听得多了,很多朋友就把这些话当成了金科玉律,小心翼翼地遵守着。
可是,时代在进步,汽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那些我们听了十几年的“老规矩”,在今天还适用吗?
会不会有些说法,从头到尾就是一场误会,不仅没让我们的车得到更好的照顾,反而让我们多花了冤枉钱,多操了冤枉心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地聊一聊,把几个流传最广的汽车“谎言”掰扯清楚。
咱们先来说一个争议最大,也是很多人买车时最在意的问题:是不是铁皮越厚的车就越安全?
这个观念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人。
很多人去看车,第一个动作就是走到车边,伸出手指在车门或者引擎盖上按一按,再用关节敲一敲,听听声音。
如果按下去感觉硬邦邦的,敲起来声音沉闷,心里就踏实了,觉得这车用料足,肯定结实耐撞。
相反,如果一按一个浅坑,感觉软塌塌的,心里立马就打起了退堂鼓,尤其是对一些日系车,总觉得“皮薄”,不安全。
这种“以貌取车”的方法,真的靠谱吗?
其实,这恰恰是最大的一个误解。
判断一辆车安不安全,和我们能摸到的这层铁皮厚度,几乎没有直接关系。
现代汽车的安全设计,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核心在于车身结构,而不是外面的那层“皮肤”。
你可以把车身想象成一个人的身体,真正保护内脏的,是坚固的骨骼,而不是皮肤的厚薄。
汽车也是一个道理,真正能在碰撞中保护车内人员的,是那个由高强度钢甚至热成型钢打造的“笼式车身结构”,是车头和车尾那套经过精密计算的“溃缩吸能区”,还有前后那两根粗壮的防撞梁。
我们手指能按到的车身覆盖件,它的主要作用其实是美观、塑形,以及在行驶中降低风的阻力,它的厚度一般也就在0.6到1.2毫米之间。
别说这个厚度了,就是给你加厚一倍,在高速碰撞那千钧一发的巨大冲击力面前,也起不到什么决定性的保护作用。
真正的好钢,都用在了我们看不见的“骨架”上,比如A柱、B柱这些关键部位,它们的屈服强度可能高达1500兆帕以上,比航空母舰的甲板钢材强度还高,目的就是在发生碰撞时,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驾驶舱的完整,给车里的人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
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车型在国内外最严格的碰撞测试中能拿到优秀的成绩,靠的绝不是铁皮厚,而是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和先进材料的应用。
现在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在车身安全技术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它们用一次次公开的碰撞测试结果告诉我们,安全是用科学和智慧铸就的,而不是简单地用手指按一按就能判断的。
接下来说一个让很多新手司机在停车时都提心吊胆的操作:方向盘打死到底伤不伤车?
“倒车的时候注意点,方向盘别一把打死,不然助力泵容易坏!” 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于是,每次在狭窄的地方停车或者掉头,新手们都小心翼翼,生怕方向盘转到头,感觉多转一度都是在“虐待”自己的爱车。
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在过去,确实有。
十几二十年前,市面上大部分汽车用的还是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这套系统工作起来,就像有个一直在旁边帮你推方向盘的大力士,你转动方向盘,它就通过液压泵泵油产生压力来帮你。
当你把方向盘打到极限位置还不松手,就相当于把这个大力士的力气憋到了极点,系统里的油压会持续处在最高值,时间一长,助力泵确实会因为负荷过大而发热,甚至缩短寿命。
但是,技术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
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新车,都已经换上了更先进的电子助力转向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EPS。
这套系统可比以前的液压系统聪明多了,它有一个“大脑”,也就是电子控制单元。
当你把方向盘打到头的时候,这个“大脑”会立刻检测到,并且主动降低或切断供给转向电机的电流,这是一种内置的保护程序,防止电机和相关部件因为过载而损坏。
所以,对于现在的新车来说,咱们在日常停车、掉头时,那短暂几秒钟把方向盘打死的操作,对车辆的转向系统几乎不会造成任何损伤。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比如停车后,车轮回正是一个好习惯,如果长时间让车轮歪着,方向盘处在极限位置停放,确实会让一侧的悬挂和转向拉杆持续受力,但这和我们停车过程中短暂打死方向盘是两码事。
所以,大家可以放宽心,现代汽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
再来看一个和省钱有关的“小技巧”:油箱只加半箱油,车子轻了会更省油?
这个说法听起来非常有道理,逻辑也很清晰:汽车的重量和油耗是成正比的,车子越重油耗越高。
那我每次少加点油,让车子轻一点,不就能省油了吗?
为了这个看似科学的理论,不少车主养成了每次去加油站只加一百或两百块钱的习惯。
但这个“小聪明”真的能帮我们省钱吗?
我们来简单算一笔账。
一辆普通的家用轿车,自身重量一般都在1.5吨左右,也就是1500公斤。
一个50升的油箱,加满油和加半箱油,重量差距大概是25升汽油的重量,也就20公斤上下。
这20公斤的重量,对于一辆总重超过1500公斤的汽车来说,影响有多大呢?
可以说微乎其微。
有数据显示,这点重量变化反映到油耗上,百公里的差距可能都不到0.1升,可能还不如你今天多踩一脚急刹车、多开一会儿空调来得费油。
为了这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节省”,我们可能还要承担一些额外的风险。
汽车油箱里的汽油泵,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它是依靠浸泡在周围的汽油里来进行散热和降温的。
如果我们长期让油箱处于低油位的状态,汽油泵就不能被燃油充分包裹,散热效果会大打折扣,时间长了,就容易因为过热而损坏。
换一个汽油泵的费用,可比你辛辛苦苦省下的那点油钱要多得多了。
所以,这个看似精明的省油技巧,实际上有点得不偿失。
正常用车,还是根据自己的出行需求来决定加油量,没必要刻意去追求那所谓的“半箱油”。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那个和第一个问题相呼应的观点:车子是不是越重就越安全?
“你看那些德系车、美系车,关门声多厚重,开起来多稳,就是因为车重,安全!”这种“唯重量论”的观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非常有市场。
在早些年,汽车制造工艺和材料技术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两辆车发生碰撞,更重的一方在物理惯性上确实会占一些便宜,这是一种简单的“硬碰硬”逻辑。
但是,现代汽车的被动安全理念,早已不是停留在比谁更“重”的初级阶段了。
现在的核心是“能量管理”和“结构科学”。
汽车工程师们追求的目标,是在保证甚至提升车身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轻车身重量,这就是所谓的“轻量化”。
这并不是偷工减料,而是通过使用更高强度、更轻的材料,比如超高强度钢、铝合金甚至碳纤维,来替代传统的普通钢材。
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方面的:车身轻了,操控更灵活,加速更快,油耗或电耗也更低;同时,因为新材料的强度更高,车身的“骨架”反而更坚固了。
一辆真正安全的车,是在碰撞发生时,车头部分能够像手风琴一样,有秩序地层层溃缩,把巨大的冲击能量尽可能地吸收掉,而驾驶舱部分则要像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保持完整不变形,从而保护车内的乘客。
这和车辆的绝对重量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我们看看现在蓬勃发展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很多车型由于搭载了沉重的电池包,整车重量都不轻,但它们之所以能在各项碰撞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根本原因不是因为“重”,而是因为创新的车身结构设计,比如将电池包和车身底盘融为一体的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整车的结构强度和抗扭刚度。
所以说,在今天,再单纯地用车重来衡量一辆车的安全性,已经是一种过时且不科学的看法了。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于汽车的认知也应该与时俱进,用更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和使用我们的爱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