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鸥盯上日本K-Car腹地:7万元对阵180万日元,铃木社长罕见发声称遭遇巨大威胁

比亚迪海鸥盯上日本K-Car腹地:7万元对阵180万日元,铃木社长罕见发声称遭遇巨大威胁

一台国内售价不到7万的比亚迪海鸥,和一台日本售价180万日元(约8.5万人民币)的本土K-Car,差价只有一万多。但配置表摊开来看,前者10寸旋转大屏、手机远程控制、L2辅助驾驶一应俱全,后者还在用机械仪表配收音机。铃木社长最近公开说了句话——比亚迪进军日本微型车市场,是“巨大威胁”。这位掌管着日本K-Car半壁江山的老人,语气里透着点不太寻常的紧张。

要知道,日本人做K-Car这门生意,吃了快半个世纪的老本。车长3米4以内、车宽1米48,专门适配日本那些窄巷子和贵得离谱的停车位。铃木一年光这玩意儿就能卖出去六七十万台,占了他们九成利润。这可不是随便能动的蛋糕。

海鸥要进日本,车身尺寸得改,电机功率得压。现款长宽高3780/1715/1540mm,超了K-Car标准,但缩短前后悬、收窄轮距,技术上没什么障碍。电机从55kW降到47kW,正好卡在法规线上。这种活儿,对搞了这么多年平台化的比亚迪来说,大概就是调调参数的事儿。

刀片电池这块儿,可能是比亚迪手里最硬的一张牌。针刺测试的视频在网上传了多少回了,扎个钉子进去,电池不冒烟不起火。日本K-Car的用户,主妇和老人占了大头,这些人对安全的在意程度,远超你对动力和操控的想象。你跟他们讲0-100加速几秒,他们可能听不进去,但你说这电池怎么折腾都不会烧起来,这账他们心里算得比谁都清楚。

比亚迪海鸥盯上日本K-Car腹地:7万元对阵180万日元,铃木社长罕见发声称遭遇巨大威胁-有驾

续航也是个事儿。海鸥那块32度的电池,CLTC能跑305公里。就算打个八折,实际用下来250公里总是有的。日本本土那些电动K-Car,大发e:S的电池才10.7度,能跑个150公里就不错了。本田N-VAN e:稍微好点,20度电池也就200公里出头。这差距摆在那儿,没什么好说的。

充电速度上,比亚迪又占了便宜。30分钟从30%充到80%,这在便利店停车买个便当、上个洗手间的工夫就搞定了。日本人习惯在家慢慢充一晚上,但要是你跟他们说可以半小时快充,偶尔跑个远路也不用慌,这心理上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数据显示,日本70%的K-Car用户每天开不到30公里,但他们就是担心万一哪天要跑远路怎么办。比亚迪的快充,恰好补上了这个心理缺口。

价格这事儿,才是最要命的。海鸥国内7万不到,就算加上关税、认证、渠道成本这些乱七八糟的,到日本可能也就10万出头人民币。而日本本土的电动K-Car,随便一台都要往12万以上走。这中间的差价,够普通日本家庭精打细算好几轮了。

比亚迪能把成本压到这个地步,靠的是那套垂直整合的打法。IGBT芯片自己做,电机电控自己搞,电池更不用说了。八合一电驱系统把体积缩了20%,重量轻了15%,BOM成本直接往下砍。日本车企那边,供应链分散,工会成本高,平台还是老一套改的,想压成本压不下来。铃木社长说的“巨大威胁”,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这意思——人家成本控制能力摆在那儿,我们跟不上。

不过话说回来,日本这地方的消费者,挑剔得很。隔音、做工、服务,每一样都得经得起反复琢磨。比亚迪在泰国、巴西那些地方积累了点本土化经验,但日本人的口味又是另一码事。能不能真正打动那些对细节近乎苛刻的主妇和老头,产品落地了才知道。

只是从铃木社长这次公开表态来看,他们内部大概已经推演过很多轮了。这种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江湖,轻易不会说重话。能让他主动开口提“威胁”两个字,说明压力确实不小。

比亚迪海鸥盯上日本K-Car腹地:7万元对阵180万日元,铃木社长罕见发声称遭遇巨大威胁-有驾

日本政府那边,2035年要禁售纯燃油车,电动车补贴最高能给到85万日元。K-Car还能额外享受地方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的风往哪儿吹,市场就往哪儿走。比亚迪要是真拿出个合规的K-Car,再加上这些政策红利,用户实际掏的钱还能再少个10%到15%。这算盘,不难打。

铃木那边的电动转型,说实话有点慢。2023年发了个Alto EV概念车,量产要等到2026年。平台还是基于燃油车改的,电池容量小,智能化配置基本没有。比亚迪那套e平台3.0,已经迭代到很成熟的阶段了,支持800V高压、CTB车身电池一体化、智能域控这些。技术代差摆在那儿,起步就落后了一截。

更麻烦的是,K-Car这块市场要是被撬开个口子,整个产业链都得跟着动。日本那些做电池的、做电驱的供应商,可能得重新想想自己的技术路线。长远看,这或许会倒逼本土企业升级,但短期的阵痛避免不了。尤其那些中小型供应商,日子可能不太好过。

这场仗最后怎么打,还得看比亚迪的牌怎么出。但铃木社长那句话已经说出口了,市场的神经已经绷紧了。日本K-Car这块铁板,看来是要被烫个印子了。印子能有多深,大概得等车真正开到日本街头才知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