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位开电动车回老家的网友在服务区发帖诉苦:“导航显示下一个充电站还有50公里可我的续航只剩60公里了空调都不敢开手心全是汗这种提心吊胆的体验真不想再来一次。 ”这个场景戳中了很多电动车主的软肋续航焦虑。
比亚迪最新公开的专利(CN120327289A)正是瞄准了这个痛点。 他们在6月20日提交的方案核心思路很清晰:不增大电池包尺寸让续航里程往上跳一大截。
怎么做到的? 专利里写得很具体:把电池包拆成两个“黄金搭档”。 第一个电池包专门储存电量能量密度高适合平稳驾驶时持续输出;第二个电池包则是个“爆发型选手”输出功率大专攻急加速、爬坡这些高能耗场景。
关键角色是那个智能充电模块。 它像一位精明的调度员随时把第一个电池包里的富余电量“搬”给第二个电池包用。 这样一来两个电池包各司其职既不浪费电也不怕关键时刻掉链子。
这套设计最聪明的地方是绕开了行业的老大难问题。 传统方案想提升续航就得堆电池电池大了车就重空间也被挤占。 比亚迪的思路是让现有空间里的电池“更会干活”。
实际效果如何? 虽然专利文本没公布具体数字行业内部测试过类似方案的试装车续航提升了约15%。 举个例子如果一辆车原来能跑700公里装上这套系统后续航可能突破800公里。
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在支撑这种创新。 2024年上半年他们砸了196.21亿元搞研发同比增幅超过40%今年拿到的专利授权量更是翻倍增长。 这些钱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技术比如3月刚通过的圆柱电芯专利优化了电池寿命;年初公布的硅碳负极材料能量密度比传统材料翻了近5倍。
对普通车主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以后你开电动车跑长途可能不用再盯着电量表盘算充电站。 车子的后备箱不会因为塞进更大电池而缩水底盘也不用重新设计。
这套系统还和比亚迪的其他技术形成了配合。 比如他们自研的“兆瓦闪充”能在10分钟内补充80%电量搭配双电池包的分工机制既跑得远也充得快。 而智能热管理系统确保低温环境下两个电池包之间的电量调度依然稳定高效。
用户的声音也在推动技术迭代。 一位开了两年电动车的用户直言:“规划路线时总得把充电桩标出来太麻烦。 要是能少充几次电体验会好很多。 ”
目前专利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按照比亚迪过往的节奏像刀片电池、双枪快充这些专利从公开到装车平均需要18-24个月。
行业内对比亚迪这次创新的评价聚焦在“系统级思维”上。 当其他企业还在死磕单体电池材料时比亚迪通过管理架构的优化在同样的物理空间里榨出了更多续航里程。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800万辆超60%的用户仍受困于续航焦虑。 比亚迪这项专利正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投下的一颗技术砝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