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设计惹争议,用户褒贬不一,是倒退还是创新?

最近车圈里最热闹的事,莫过于小米汽车的发布了。

小米SU7这款车一出来,网上说什么的都有,吵得是天翻地覆。

其中有个说法特别引人注意,说小米SU7的成功,其实是让中国的汽车设计倒退了整整十七年。

小米新设计惹争议,用户褒贬不一,是倒退还是创新?-有驾

一听这话,很多人可能都觉得纳闷,这新车这么火,怎么还成了倒退了呢?

这事儿还真不是随口一说,要想弄明白其中的门道,咱们得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回到十七年前的中国汽车市场去看一看。

事情得从2008年说起。

那一年,一款对中国汽车市场影响深远的车诞生了,它就是第一代国产的奥迪A4L。

那个时候,国内经济发展很快,大家手头有钱了,买车的需求也变了。

尤其是有能力买奥迪、宝马、奔驰这类豪华车的人,他们买车不光是为了自己开,很多时候还要考虑商务接待,或者载着家人长辈。

这时候,车子后排的空间大小,就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衡量标准。

后排宽敞,坐着舒服,不仅是实用,更是一种“面子”的体现,代表了对乘客的尊重。

奥迪可以说是第一个把中国消费者的这种心思琢磨透的品牌。

他们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大胆的决定,把欧洲原版的奥迪A4拿过来,特意针对中国市场,把车身和轴距拉长,专门加大了后排空间,于是就有了车尾带个“L”的A4L。

结果怎么样呢?

这款车一上市就卖爆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奥迪这一招,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从此之后,一股旷日持久的“加长风”就在中国的豪华车市场刮了起来。

小米新设计惹争议,用户褒贬不一,是倒退还是创新?-有驾

宝马紧随其后,推出了3系Li、5系Li;奔驰也不甘落后,拿出了C级长轴距版和E级长轴距版。

这三家德系巨头齐刷刷地走上了加长之路。

后来,像是凯迪拉克、沃尔沃、捷豹这些二线豪华品牌,为了在中国市场生存下去,也只能纷纷跟进,把自己旗下的车型都推出了加长版。

一时间,好像在中国卖的豪华轿车,车屁股后面不带个“L”,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平心而论,这些加长版的车,后排空间确实是没得说,坐过的人都知道,腿部空间非常宽裕,跷个二郎腿都绰绰有余,那叫一个舒服。

但是,从汽车设计本身的美感来说,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破坏。

一辆车在设计之初,它的车身长度、宽度、高度,包括轴距,都是经过设计师反复推敲,追求一个最完美的黄金比例。

这种强行从中间拉长的做法,就像是把一张好看的照片硬生生拉伸变形,车身侧面的线条会变得很不协调,显得有些臃肿和笨拙。

可是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在乎这些。

大家用自己的钱投票,明确地告诉厂家:我们愿意为了更大的空间,牺牲掉一部分所谓的原版设计美学。

甚至很多人觉得,车子加长了以后,看起来更长、更大,反而显得更加“大气”,更有派头。

这种“空间至上”的实用主义,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牢牢地主导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观念。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已经习惯了“加长等于高级”这个规则的时候,小米带着它的SU7来了。

小米这家公司,以前是做手机的,跨界造车,本身就不按常理出牌。

小米新设计惹争议,用户褒贬不一,是倒退还是创新?-有驾

它造出来的这台SU7,在设计上更是干了一件和主流背道而驰的事情。

你仔细看小米SU7的造型,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车头特别长,而驾驶舱和车尾部分则相对短小,整个车身姿态非常有跑车的感觉。

最关键的一点是,它是一辆纯电动车。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燃油车,车头长是因为里面要塞下一个体积庞大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等机械部件,这是硬性要求。

而电动车的驱动电机很小,根本不需要那么长的车头。

所以现在很多电动车为了尽可能地扩大车内空间,都设计成车头很短的样子。

小米偏偏不这么干。

它在一个完全可以做得很短的车头里,留出了大片的空间,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放什么复杂的机械,纯粹就是为了造型好看,为了追求那种经典跑车的车身比例。

为了这个“帅”字,它付出的代价就是牺牲了一部分车内的乘坐空间,尤其是后排的头部空间,对于个子高的人来说,确实会感觉有些局促。

这种设计理念,在那些习惯了“加长”玩法的传统车企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

你一款售价在二三十万,定位是家用轿车的车型,居然敢主动放弃中国消费者最看重的空间优势,这不是自己跟市场过不去吗?

所以,当有人说小米SUT抄袭保时捷的时候,那个提出“倒退十七年”观点的人反问了一句很有力的话:先别说抄不抄袭,我就想问问其他传统车企,你们敢不敢把自家的主力销售车型,比如宝马3系,也设计成这样?

你们敢不敢为了追求好看,把那个为了迎合市场而辛辛苦苦加长的“L”给去掉?

小米新设计惹争议,用户褒贬不一,是倒退还是创新?-有驾

这个问题一下子就点到了要害上。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外观像不像的问题了,而是一种设计哲学和市场策略的根本性碰撞。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倒退十七年”这个说法,就能理解它真正的意思了。

它所说的“倒退”,并不是指技术或者品质上的落后,而是说小米SU7的设计选择,一下子跳过了这十几年来的“加长风潮”,回到了那个汽车设计更注重本身比例和美感的时代,回到了奥迪A4L出现之前的那个原点。

而这一次,市场的反应却给了所有人一个巨大的惊喜。

小米SU7上市后订单火爆,等待提车的队伍排到了好几个月之后,这些实实在在的销量数据,响亮地证明了一件事:时代真的变了,中国消费者的想法也变了。

现在买车的主力军,已经是90后甚至00后了。

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物质更丰富的环境里,他们的思想更独立,审美也更多元化。

对于他们来说,汽车不单单是一个代步工具,或者是一个用来撑场面的社交工具,它更像是一个展现自我个性的“大玩具”,是个人品味的延伸。

后排空间是不是足够大,或许已经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了;相反,这辆车开出去够不够酷,设计够不够帅,能不能在社交媒体上吸引眼球,反而变得越来越重要。

小米SU7的成功,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

它用市场表现证明了,在中国,愿意为“颜值”和“设计”买单,甚至不惜为此牺牲掉一部分实用性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

这对于整个汽车行业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

它告诉所有汽车厂商,别再抱着过去那套“空间为王”的老观念不放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正在快速进化和升级。

与其继续生产那些为了空间而牺牲比例的“特供车”,不如更大胆一些,拿出真正有设计感、能让人眼前一亮、能激发情感共鸣的好产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米SU7的出现,不但不是一种倒退,反而可能是一次具有颠覆性的进步,它正在推动中国的汽车设计,朝着一个更多元、更注重美学、也更自信的方向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