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胆子就是大,底气十足,埃安i60直接将赔付提升到烧一赔三,远超行业普遍的1:1赔付标准,实现行业内是首创,车主的福利呀!
你说,这玩意是不是给人的感觉有点悬?我当时看到这个消息,心里第一反应是:这不是疯狂吗?传统车企大多赔付比例都停留在1比1左右,出个事最多赔个车、修修贴贴,还能保证自己不亏钱。广汽倒好,直接把赔付比例提升到烧一赔三。这个烧一赔三听起来像个文字游戏,但实际上是他们对自燃检测和安全措施的底气体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查了些官方资料,埃安i60宣称自燃概率为0,这个声明其实挺有噱头,毕竟没人能100%做到绝对无火。他们搭载的弹匣电池2.0,装车量超过130万台,累计行驶了500亿公里左右——这个数字,你们觉得怎么样?我感觉十几万台车跑出500亿公里左右,平均每车出行量大概3.8万公里,算是比较保守的估算。
问题也来了。一辆车,要面对的风险可不仅仅是电池自燃。那些隐患在哪里?比如说,电池的老化,电路的老化,车身的防撞护层长年在外面,经受风吹日晒,难免会出现些微裂缝甚至腐蚀。再加上,长时间使用后,某些连接点可能会出现微妙的震动松动。对于这个烧一赔三,我倒觉得这也是企业自信的一种体现——我知道出了事,赔得起。
但你想想,如果这个赔付制度真实行起来,有没有可能被人利用?有人故意制造爆燃,想多赔点钱。这事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无论赔付比例怎么高,都要有明确的认定标准。不是只要自燃就赔,而是得有官方鉴定,才能认定为车辆责任,才能启动赔付流程。这个赔三,背后暗藏了不少规矩,不能随便乱赔。
这个赔三的策略,也让我想起过去遇到的一个朋友。买车问我:哎,你觉得那个广告靠谱吗?说自燃就赔三辆车。我那会还笑:这个,纯粹是个营销噱头吧,真能做到才怪。现在看来,广汽是真的在用行动告诉消费者:安全有保障,出了事,不会让你亏钱。
真心话,我也会怀疑:如果真的自燃多发,让他们赔的赔下来,都赔不起,企业会不会吃不消?这倒真是个问题。毕竟,行业平均赔付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出现大规模火灾赔付,谁都扛不住。
谈到这里,我又想到一件细节:有个修理工说过,车辆一旦出事,最怕的就是车主看完赔付政策后,觉得买保险省了事,出一点点小火,也不用太担心。很多时候,车祸与火灾要看天时地利人和。极端天气,比如几年前的那场暴雪,很多车都出现了电路短路:冰雪融化后,线路老化,出了东西火花远比我们想象的激烈。
这个时候就有人说,如果电池仓里进水,或者短路,能说是质量问题吗?很难。有时候只是偶然的不可控因素。而且,极端天气在未来看来只会增多。全国多地的天气愈发极端,谁能保证没有突发状况?这也是我心里总有个疑问:到底这个烧一赔三的赔付额度,是不是让一些人觉得可以试试手气。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这个行业里,推出如此大手笔保障的背后,是不是要承担更大压力?我猜,除了消费者信任外——其实也在考验企业的底线。毕竟,市面上要真出人命,赔付金额可能远远超出预期。烧一赔三,听着华丽,可实行的难度其实挺大的。
也有趣的是,很多车主会在朋友圈调侃:买了埃安,如果出事,最大的损失就是心疼几天钱,赔偿就摆在那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新车都带点保险解意味——给你优惠,给你保证,但也提醒你:要做好最坏打算。
(这段先按下不表)回来想想,广汽的胆子到底有多大?我觉得,勇气背后其实也藏着压力。这个行业里,怕的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责任心太重。推向市场的,一款车的成本和售价,像我仔细算过——一万块的底盘都能做出啥花样,都裁过业界性价比大旗。埃安i60的增程版价格十几万,作为一个新能源车,能做到这个价位,续航达1240km,还是挺用心的。
可你是不是也有点担心:这车实际上能不能用到它标榜的水平?我倒觉得——电池价格没少涨,弹匣电池2.0混合使用,也许有点花里胡哨的感觉。毕竟,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用得稳不稳,用得放心。我也是个怀疑派,心想:是不是大家都在做广告,实操差别其实不大?比如说,同价位的Model 3和比亚迪秦,主要看口感:一个更开放自由,一个更细腻体验。
但说实话,能用赔三这个词来吸引眼球,也算是他们敢为天下先。毕竟,市场上很多车企,在安全措施上是不敢轻易跳出来给承诺的。出事时,赔付金额可是个天文数字。
讲讲我个人感受吧。其实汽车这个行业,像个大厨房,你懂的:研发是厨师,供应链是食材,渠道是卖场,用户心理则像吃货。每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不然,整锅菜就变味。你要想削尖刀,找最好的钢材——研发的源头。而供应链要保证不缺料,就像保持仓库的稳定。可问题是,很多时候,零部件的供应差个一两天,都可能影响产品出货时间。
你知道,很多国内的电池厂商,算是潜力股,但我过去也见过不少乱象。比如某品牌的电池,组装流水线有点野路子,拆解一看,焊点不均匀,稳定性难保证。这就像家里用的厨房刀子,不锈钢打磨得不细,就得多用几次才能刮掉胡子。电池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再想想,未来车主若真享受到烧一赔三的保障制度,心里会不会觉得安心点?我猜,是会,但同时也会觉得风险太高,还是多保险少吃亏。这个赔三的背景到底是谁出的钱?不然,怎么可能做到大规模赔付?你有想过这背后,可能一部分费用其实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保费调高,或者隐藏的费用。
好了,说到这里,我心底有个小疑问:你觉得,除了赔付比例外,车企还会用什么新手段,来像打铁花一样,把安全保证做得更华丽?或者说,他们会不会试图用理赔套路来转移真正的技术壁垒?我个人猜测,未来技术越做越复杂,所谓的保障也会草木皆兵。
甚至,某些消费者可能根本不在意那些细节,只关心:出了事,还能赔得起吗?这,或许才是汽车行业最大的压力——怎么让用户相信,品牌是真心在守规矩,不会为了省点成本,把安全玩掉。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烧一赔三看似荒诞,却又挺值得思考。
(最后一个想问,或许你会觉得这只是一场表演,但如果事故真多了,赔付真难以承受,企业会不会提前打撤牌?)
这个行业的玩法,永远在变,但有一点我觉得挺扎心的——安全,是每个人的守望,也是厂家最重要的责任。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