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看好比亚迪,三季度财报给出答案

为什么满大街跑的都是比亚迪,它的股价却像被施了“定身术”,涨不动呢?

最近跟朋友聊车,只要一提到国产新能源,比亚迪总是那个绕不开的名字。展厅里人头攒动,马路上绿牌车越来越多,销量数据一次次刷新纪录,俨然一副“国货之光,舍我其谁”的架势。但每当这时,我心里总有个疙瘩。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资本市场却像个异常冷静的旁观者,用脚投票,让它的股价在波澜壮阔的行情里,显得那么不温不火?我不是存心想在这片赞歌中唱一点“反调”,只是习惯了在热闹中找找“但是”。今天,咱们就借着比亚迪刚出炉的三季度财报,当一回“局外人”,不聊情怀,只看账本,聊聊我为什么始终对它捏着一把汗。

为何不看好比亚迪,三季度财报给出答案-有驾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价格。你发现没?比亚迪似乎永远在“搞活动”,前有“油电同价”的口号,后有各种冠军版的轮番轰炸,特别是那句“9.98万的秦PLUS”,简直是把价格战的火药味直接拉满了。消费者当然是乐开了花,用更少的钱买到心仪的车,谁不乐意呢?可这热闹的背后,对于企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翻开那份三季度财报,一个有点扎眼的数据就跳了出来: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了三成多,达到了32.6%。这是什么概念?简单说,就是公司虽然还在拼命卖车,但赚钱的效率却大大降低了。有券商研报给算了一笔账,今年三季度,比亚迪每卖一辆车,平均到手的纯利润大约是6200块钱,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9400块。一辆车,里外里少赚了三千多。这就像你家楼下那家网红餐厅,天天排队,生意火爆到不行。你羡慕老板肯定赚翻了,结果年底一聊天,老板却愁眉苦脸地告诉你:“人是多,但为了跟隔壁几家抢顾客,所有菜品都在打折,算上房租水电和员工工资,忙活一年,利润比去年还薄了。”这种“薄利多销”的模式,在市场高速增长的时候,是抢占地盘的绝佳利器,可一旦市场增速放缓,它就会变成一把双刃剑,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越是规模大,这把剑挥起来就越沉。

比亚迪的“车海战术”确实是教科书级别的。从几万块的“海鸥”到上百万的“仰望”,产品线铺得密不透风,几乎做到了“总有一款适合你”。特别是“海鸥”、“海豚”这些十万以下的小车,像灵活的“尖兵”,为比亚迪的销量帝国冲锋陷阵,贡献了巨大的数字。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一个健康的汽车品牌,不能只靠低价车冲量,这就像一支军队不能只靠轻骑兵。真正支撑起品牌价值和利润厚度的,是10到20万这个“黄金腰部”市场。这里才是竞争最激烈、消费者最挑剔、也最能体现车企综合实力的“主战场”。

为何不看好比亚迪,三季度财报给出答案-有驾

而在这个主战场上,比亚迪的“王座”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稳固。根据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CPCA)的数据,在15-20万级的SUV等核心细分市场,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吉利的银河系列、长安的深蓝和启源、长城的哈弗枭龙等车型,正在凭借更新的技术平台和更具吸引力的内外设计,对比亚迪的宋家族等主力车型发起了猛烈的围攻,其市场份额正在被一点点蚕食。与此同时,在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仰望U8用原地掉头和水上漂移惊艳了世界,但它更像一个展示肌肉的“技术图腾”,高昂的售价决定了它注定是少数人的玩具。

真正开始在高端市场走量的,是以华为技术为核心的问界系列,它凭借强大的智能驾驶能力,正在快速收割那些对科技体验有更高要求的用户。这就形成了一个有点危险的“哑铃型”结构:两头看起来很强,低端走量,顶端秀肌肉,但最关键、最需要力量的“腰部”,正在被对手们不断地掏空。

为何不看好比亚迪,三季度财报给出答案-有驾

如果说利润下滑和产品结构问题还只是“面子”上的烦恼,那么财报的另一部分——资产负债表,则揭示了“里子”里可能存在的真正风险。我们不用那些复杂的会计术语,就用大白话来解读三个飙升的数字。第一,是存货。三季度末,比亚迪的存货从年初的一千一百多亿,飙升到了一千五百多亿。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服装仓库,在秋冬马上要换季的时候,还堆满了卖不出去的春夏旧款。电子产品“买新不买旧”,这是铁律,汽车尤其是新能源车,更是如此。这些库存车,在仓库里多待一天,价值就缩水一分,最后只能打折清仓,而每一次降价,都在无情地吞噬本就微薄的利润。第二,是在建工程。这个数字从年初的不到两百亿,暴增到近五百亿,翻了一倍还多。这意味着比亚迪正在全球范围内疯狂地建工厂、扩产能。这背后是一种极强的“赌性”——赌未来的销量能永远保持像过去两年那样的高速增长,来填满这些巨大的新工厂。这步棋走对了,是高瞻远瞩;可一旦市场需求出现波动,这些闲置的生产线和巨大的折旧费用,就会变成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是债务。建厂、研发、扩张,钱从哪里来?大部分是靠借。财报显示,长期借款等负DAI项目出现了数倍的惊人增长。这就像一个家庭,在收入还不算特别稳定的时候,就用极高的杠杆去贷款投资了好几套房产,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了“未来一定会更好”的美好预期上。一旦预期落空,哪怕只是行业的一点风吹草动,那根紧绷的资金链就可能瞬间崩断。

为何不看好比亚迪,三季度财报给出答案-有驾

聊到这,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传统制造业的问题,只要车好,就不怕卖不出去。但别忘了,我们谈论的是新能源汽车,它的上半场是“电动化”,比的是电池、续航和三电系统;而下半场,是“智能化”,比的是大脑和灵魂。未来的汽车是什么?它绝不仅仅是“四个轮子加一块电池”,而是一个长着四个轮子的超级“智能手机”。它的躯壳(硬件)固然重要,但赋予它持续价值和想象空间的,是它的“灵魂”——也就是软件、算法和整个生态系统。看看特斯拉,它最值钱的是什么?是那套可以单独卖几万块钱,并且还在通过网络不断学习和升级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它让一辆开了三年的车,通过一次OTA升级,还能获得全新的功能,仿佛换了半台新车。再看国内,华为赋能的问界为什么能一炮而红?它的核心卖点就是那套被余承东称为“遥遥领先”的ADS 2.0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它们共同构成了产品的“灵魂”,让驾驶不再是简单的位移,而是一种全新的智能体验。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比亚迪。它的DiPilot智能驾驶系统,在行业内只能算是中规中矩,而它的车机系统,也常常被用户吐槽反应慢、生态少,体验不佳。更关键的是,它至今没有一个能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付费的软件功能。这直接导致了一个让所有车主都头疼的致命问题——二手车保值率极差。一辆没有“灵魂”升级的车,在快速迭代的电子时代,三年后就真的成了一堆过时的硬件,价值自然大打折扣。这不仅深深伤害了老用户的感情,更在无形中动摇了新用户的购买信心。

为何不看好比亚迪,三季度财报给出答案-有驾

规模,是比亚迪最坚实的铠甲,但也可能成为它最沉重的枷索。当市场的潮水不再汹涌,我们才能看清,这位狂奔的巨人,脚下究竟是坚实的土地,还是松软的沙滩。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