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同权要来了,一众大佬密集发声,蓝牌绿牌或将合并实施

最近汽车圈掀起了一场热议风暴:油电同权真的要来了?多位行业大佬密集发声,蓝牌绿牌合并的脚步声似乎越来越近。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024年连续多个月突破50%的大背景。这意味着什么?简单说,路上跑的新车,每两辆就有一辆是新能源!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这事,看看它到底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用车生活。

---

🔑 一、为何“油电同权”突然成了热搜词?

这事儿酝酿好几年了。早些年新能源车还是“小透明”,靠着绿牌特权(免购置税、不限行、免摇号)才逐渐打开市场。但随着新能源销量一路狂飙,2024年渗透率竟突破了50%大关,燃油车主们坐不住了——同样是四个轮子跑,凭啥新能源能“开绿灯”?广汽董事长曾庆洪、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等行业领袖近期接连呼吁:是时候让油车和电车“同台竞技”了,也就是所谓的“油电同权”。

> 专家观点点睛:

油电同权要来了,一众大佬密集发声,蓝牌绿牌或将合并实施-有驾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王青副所长说得透彻:“新能源车渗透率超50%是个里程碑,说明油电双方实力接近了。政策调整的核心,是要在‘公平竞争’和‘持续发展’之间找平衡。”

---

🚦 二、蓝绿牌合并:政策风向已转向?

绿牌(新能源专属)和蓝牌(传统燃油)的“分治”时代可能进入倒计时。乘联会早在2023年就建议合并牌照,近期政策信号更密集:

油电同权要来了,一众大佬密集发声,蓝牌绿牌或将合并实施-有驾

上海率先收紧绿牌门槛:2024年新政要求外地户籍需连续缴满36个月社保(此前仅需累计12个月),公司申请也需满足社保或税收要求。这释放出“从鼓励普及转向兼顾城市治理”的明确信号。

合并的三种可能路径业内讨论热烈:①绿牌直接免费换蓝牌;②补缴税费后转蓝牌;③新购新能源直接发蓝牌,老绿牌自然过渡。无论哪种方式,目标都是逐步淡化政策倾斜,让市场成为主导力量。

---

📊 三、市场格局变了,新能源已“自立门户”

油电同权要来了,一众大佬密集发声,蓝牌绿牌或将合并实施-有驾

很多人担心取消绿牌特权会打击新能源市场,但数据告诉我们:新能源的底气早已今非昔比!

成本优势依然稳固:哪怕免购置税取消,电车使用成本仍碾压油车。家用充电每公里成本约6分钱(油车约8毛),保养费更是低得多。深蓝S05这类新车还支持3C超充⚡️,15分钟补能300公里[[material]],里程焦虑?不存在的!

技术体验代差拉大:如今的电车可不再是“能跑的电池”。像深蓝S05搭载的4K云台相机、高通8155芯片座舱、华为DLP大灯[[material]],智能化体验直接看齐豪车。燃油车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领域想追平?难!

消费者用脚投票:2024年1-11月新能源销量突破1100万辆,市场教育基本完成。用户买电车不再是图“免摇号”,更多是真香体验——提速快、静谧性强、场景拓展丰富(比如车内K歌、露营供电)。

油电同权要来了,一众大佬密集发声,蓝牌绿牌或将合并实施-有驾

> 有趣案例:

> 深蓝S05堪称“油电同权”时代的标杆产品。11.99万起售价,却塞进了50万级豪车配置:向日葵旋转屏、4800万像素云台相机、1234公里综合续航(增程版)[[material]]。这说明什么?没有政策护城河,车企反而更拼产品力!

---

🌱 四、公平竞争,才是行业健康的开始

油电同权要来了,一众大佬密集发声,蓝牌绿牌或将合并实施-有驾

油电同权绝非打压新能源,而是让产业走向更可持续的竞争模式:

对车企:告别“政策温室”,倒逼技术深耕。正如德勤专家周令坤所说:“内卷的根源是产能过剩和同质化,公平税收只是矫正赛场起点。”

对用户:无论油车电车,选择权回归真实需求。上班族偏爱电车低成本,越野玩家需要油车长续航——没有绝对优劣,只有合不合适。

对社会:燃油车贡献的万亿级税收,是公路养护、电网扩容的基础。税费公平才能保障基建可持续,最终惠及所有车主。

---

💡 写在最后:一场共赢的汽车革命

油电同权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行业成熟的标志。当政策“拐杖”逐渐撤掉,车企会更专注用户痛点(比如蔚来换电、理想家充桩普及),消费者也能用更公允的价格,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车🚗。至于合并蓝绿牌?它更像一个符号——象征着新能源汽车从“政策婴儿”成长为“市场巨人”,而燃油车则在转型中寻找新定位(比如混动技术突破)。

未来已来,这场变革没有输家。唯一确定的是:咱们普通车主,会是最大受益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