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汽车业的“电动梦”,如今成了泡影?
从狂热到冷静,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
曾几何时,美国汽车界仿佛集体吞下了“全电动化”的兴奋剂,描绘着一个绿色出行的新纪元。
然而,现实的巴掌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随着特朗普政府取消了那项最高可达7500美元(约合5.5万元人民币)的联邦电动车补贴,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市场,如同被抽走了骨架,迅速走向“降温”。
可以预见,未来几个季度,乃至数年,电动汽车的销量恐怕要经历一场“冰河期”。
可话说回来,全球的车企们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全电动”的理想主义正在被理性稀释,但他们深知,电动技术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一边是中国市场电动化浪潮的迅猛推进,一边是美国本土燃油车排放法规的扑朔迷离,传统汽车巨头们不敢丝毫懈怠,生怕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掉队。
正如Wedbush证券的分析师丹尼尔·艾夫斯所言:“他们确实已经软化了对‘全电动未来’的立场。
我相信福特、通用、Stellantis等公司依然会积极布局电动车,只是步伐会比几年前更加审慎。”
在补贴退潮前,美国第三季度的电动车市场曾出现过一波“冲刺潮”。
特斯拉、福特和通用均创下了各自的销量新高。
其中,通用在美国市场的电动车销量同比翻了一番,特斯拉也终于摆脱了连续六个月的销量下滑颓势。
然而,随着补贴的正式终结,销量“断崖式下跌”的预测并非空穴来风。
福特CEO吉姆·法利预计,电动车在整体市场中的份额将从去年的约7%滑落至5%。
通用汽车CFO保罗·雅各布森更是直言不讳:“电动车的市场需求,必将迎来一轮显著下滑。”
即使面对这样的市场预期,巨头们的电动化决心并未动摇。
就在去年八月,福特宣布将追加50亿美元(约合365亿元人民币)的投资,用于电动车生产。
福特CEO法利将其比喻为“继T型车问世以来的又一个历史性里程碑”。
他坦言:“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但其规模,尤其是在政策风向转变之后,可能会比我们最初设想的要小一些。”
韩国现代汽车同样没有打退堂鼓。
尽管其位于乔治亚州的电动车及电池工厂因移民问题遭遇了475名工人的逮捕风波,但现代CEO何塞·穆尼奥斯强调,工厂的设计具有高度灵活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在电动车与燃油车之间无缝切换,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
回顾美国车企曾经被迫加速转向电动化的缘由,拜登政府制定的排放政策是关键推手。
彼时,政策要求到2030年,电动车在新车销量中的占比需达到50%,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上台,几乎将这些政策悉数推翻。
今年七月,共和党主导的税收与支出法案,直接取消了对超标排放的惩罚性措施。
与此同时,加州以及其他八个州(包括马萨诸塞、新泽西、新墨西哥、纽约、俄勒冈、罗得岛、佛蒙特和华盛顿)提出的“2035年禁售燃油车”新规,也未能获得国会通过。
此案目前正处于联邦法院的漫长审理过程中,预计将耗时数年。
未来,一旦政治风向再次逆转,这项燃油车禁令或许仍有可能在2035年如期生效。
面对欧洲和中国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全球车企不得不继续维持其电动化战略,以避免被甩在身后。
除了政策的压力,资本市场的巨大示范效应也曾是推动电动车热潮的重要因素。
特斯拉的市值至今仍远超所有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总和,尽管其销量仅占竞争对手的一小部分。
正如艾夫斯所观察到的:“如今,内燃机车已不再是汽车公司避讳的词汇。”
在电动车热潮逐渐退却的当下,各大车企正重新将目光投向混合动力车型,试图在这两种技术之间寻找到一个更优的平衡点。
美国车企也坦诚,全电动汽车市场的实际需求增长速度,远未达到政府的预期。
通用汽车CFO雅各布森曾表示:“拜登政府的法规将我们推入了一个非常狭窄的框架,这可能会导致美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缩小,因为我们将被迫大幅削减内燃机汽车的产量。”
他指出,尽管有补贴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但“消费者的接受速度,远远低于政府的期望”。
尽管如此,雅各布森依然认为,从长远来看,电动车的市场需求终将持续增长,公司正积极调整生产节拍与产能布局,以适应更为“自然的市场需求”。
从成本与利润的角度审视,电动车依旧具备其独特的吸引力。
由于省略了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系统,制造一辆电动车所需的工时大大减少,这意味着其潜在的利润空间更为可观。
一旦电池技术的成本进一步降低,电动汽车的价格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普及。
目前,各大车企都在积极研发更具成本效益的电池技术。
福特便计划推出一款售价约为3万美元(约合21.9万元人民币)的电动皮卡,这与目前起价高达5.5万美元(约合40万元人民币)的F-150 Lightning相比,价格大幅下调。
该款新车的生产线预计将在2027年正式投入运营。
福特首席电动车设计官道格·菲尔德的一番话,颇具深意:“我们从T型车身上汲取了灵感,那款车改变了世界。
今天,或许是福特乃至整个汽车行业又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电动车的未来,或许不再是那个非黑即白的“全电动”图景,但这场深刻的转型,其方向依然清晰可见。
这不禁让我想起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汽车行业正是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不断调整步伐,寻找最适合时代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