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发动机差距惊人?外媒称中国再给30年也造不出,真相如何

网上有句话流传很广,说是一家日本媒体讲的,意思是给中国三十年时间,我们也造不出他们那样顶尖的汽车发动机。

这话一出来,网上就炸了锅,很多人听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觉得这是赤裸裸地看不起人。

毕竟,这些年我们国家在汽车工业上下的功夫,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中日发动机差距惊人?外媒称中国再给30年也造不出,真相如何-有驾

特别是发动机技术,以前总说我们不行,但现在你看看,奇瑞、吉利、比亚迪这些国产品牌,发布的发动机热效率一个比一个高,有的数据甚至超过了丰田、本田。

按理说,热效率是衡量发动机技术水平的一个核心硬指标,我们既然在这上面追平甚至反超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包括一些外国媒体,觉得我们还是差得远呢?

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心里也总犯嘀咕,觉得国产车开起来,总感觉“差点意思”。

这个“意思”,到底差在哪儿了?

这事儿不能光看表面上的数据。

发动机这东西,太复杂了,它不像手机芯片,跑个分就能分出个高下。

它是一个由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的精密机械系统,考验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实力。

中日发动机差距惊人?外媒称中国再给30年也造不出,真相如何-有驾

咱们先说一个看不见的细节。

丰田公司前阵子申请了一个新专利,内容听着挺玄乎,说是在发动机气缸的内壁上,加了一层特殊的镀膜,这层膜能把摩擦力再降低零点几微米。

一微米有多小?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大概是几十微米,这零点几微米,小到你根本感觉不到。

这种改进在实验室里测,可能也就省下不到百分之一的油。

但就是这种我们觉得“没啥用”的细节,日本的企业已经攒了几十年了。

据统计,全世界所有关于发动机的改良型专利里,有将近一半都攥在日本企业手里。

中日发动机差距惊人?外媒称中国再给30年也造不出,真相如何-有驾

他们就像一个极其耐心的工匠,不是想着一天就盖起一栋高楼,而是一天天、一年年地打磨手里的每一块砖,最后用这些完美的砖块,筑起了一道我们很难逾越的技术壁垒。

这一个个微不足道的改进累加起来,就变成了巨大的差距。

再往深了说,就得谈到材料了。

这是我们工业领域一个公认的短板。

文章里提到了一个例子,日本的神户制钢给雷克萨斯供应发动机里的一个关键零件,叫曲轴。

这玩意儿是发动机的“骨架”,在车子运行时,它要承受巨大的、反复的冲击和扭转力。

神户制钢的材料,能保证这根曲轴在极其严苛的条件下,反复折腾两千万次都不会出问题。

我们国家也能生产同样标号的特种钢材,各种化学成分、物理参数都一样,但拿到实验室里一测,可能到一千两百万次的时候,里面就出现了细微的裂纹。

中日发动机差距惊人?外媒称中国再给30年也造不出,真相如何-有驾

这八百万次的差距,就是材料科学上的代差。

它在车子刚出厂的时候,你根本感觉不出来,开起来都一样。

可车开个几年,跑个十万、十五万公里之后,差距就体现出来了。

人家的发动机可能还跟新的一样,动力平顺,声音安静;而我们的发动机,可能就开始出现一些莫名的抖动、异响,甚至漏油。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日系车“皮实耐用”,能开十年不大修,这背后就是材料科学在撑腰。

而这个东西,真不是砸钱买几台先进设备就能马上解决的,它需要基础科学长年累月的积累,需要几代人坐冷板凳去研究,急不来。

最后,还有一个更玄的东西,叫“Know-How”,翻译过来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和诀窍。

中日发动机差距惊人?外媒称中国再给30年也造不出,真相如何-有驾

咱们现在很多汽车工厂,那叫一个气派,全是自动化的机器人,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比日本一些老工厂高得多。

按理说,用更精密的机器,应该能造出更精密的零件吧?

但现实是有时候并非如此。

比如发动机里有一根叫凸轮轴的零件,它的形状曲线决定了发动机进气和排气的时机,对发动机的平顺性影响很大。

我们的高精度机床,完全可以按照设计图纸,分毫不差地把它加工出来。

但装到车上,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听,总觉得运转起来不够“顺滑”。

而在日本一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作坊里,一个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在调试机床的时候,他可能不完全依赖数据,而是用手去摸机床的震动,用耳朵去听切削的声音。

中日发动机差距惊人?外媒称中国再给30年也造不出,真相如何-有驾

这种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手感”,能让他做出最细微的调整,让加工出来的零件达到一种数据无法衡量的完美状态。

这就是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沉淀。

我们擅长的是快速学习和模仿,把看得见的参数做到极致,但这种看不见的“手感”和“经验”,是抄不来也买不来的,只能靠时间和实践慢慢培养。

所以,回过头来看“三十年造不出”这句话,虽然刺耳,但它也提醒我们,不能被一些漂亮的参数冲昏了头脑。

造发动机就像熬一锅老汤,火候、食材、时间,缺一不可。

我们现在有了好锅好灶(先进设备),也学到了菜谱(技术参数),但要把这锅汤熬出醇厚的味道,还需要耐心和时间。

当年我们的液晶面板产业,也是被国外垄断,我们硬是砸了两千多亿,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把这个山头攻下来。

发动机比液晶面板复杂得多,它需要整个工业体系的协同进步,从基础材料到精密加工,再到老师傅的手艺,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什么时候,我们的国产车企也敢拍着胸脯,在购车合同里签下“十年或三十万公里不大修,否则加倍赔偿”的条款,并且能真正做到,那才是我们把这块最硬的骨头彻底啃下来的时候。

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需要交很多学费,但这条路,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走下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