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下死命令,问界M7供应链日产1200辆,23万辆订单倒逼交付升级,彰显行业“硬实力”的较量逐步展开

赛力斯下死命令,问界M7供应链日产1200辆,23万辆订单倒逼交付升级,彰显行业硬实力的较量逐步展开

当不少车企还在为了订单数据争个你来我往时,赛力斯已经把行业的焦点从虚头巴脑的数字,拉回到真产能、真交付上了。9月24日那天,他们发了一份通知,一个任务——在10月底之前,把日产量提升到1200辆/天,也就是月产能达到3.6万辆。这个数字一看,挺吓人的。

我一开始还想,这是不是有点大,能不能实现?毕竟,凤凰超级工厂刚投产那会儿,投了40亿,自动化程度极高,配备了3000多台工业机器人,从焊接到涂装再到总装,整个流程几乎全自动。按理说,这样的产能,确实有点低调的硬核。

赛力斯下死命令,问界M7供应链日产1200辆,23万辆订单倒逼交付升级,彰显行业“硬实力”的较量逐步展开-有驾

但,你可以想象,车企往往容易陷入订单越多,干劲越大的盲区。特别是像问界M7,上市瞬间订单就冲破了30万。9月23日那天,发布会结束后,一小时订单破3万,24小时飙升到4万。而截止当天,他们的小订总数,已经突破了23万辆。这得多大的市场热度啊!

但我一直在想,订单再多,交不上货,也是白搭。你看,那会儿我还在翻相册,正在反复看问界M7自动驾驶、内饰的细节。就是觉得,要把这么多车从生产线拉出来,物流肯定得花不少劲。想都不用想,1200辆日产的目标,基本等于要让这1天变成出成品的日常。

光靠工厂自动化,能不能搞定?我也曾一度想,说不定物流会是不大可能的瓶颈。毕竟,原本一天的运输能力,许多供应商+工厂,还没准备好应对这么大规模的出货。你说,物流一天能不能运出1200辆成品车?我估算,若是靠普通货车,要安排200辆每小时满载出发,时间控制在6小时内,其实挺难。毕竟,国内沿海沿线,货车堵车、出差错都可能成为看似不起眼的软肋。

但后来我想到,赛力斯和华为的结合,可能有奇招。你知道,凤凰工厂配备的自动化设备,保证了生产效率,关键供应商也在赶工。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如果能在凤凰工厂附近建立生产基地,运输时间从原来的3-5天,缩短到几小时、当天发货,应付这个日产1200根本不是问题。

而且,激光焊接、涂料喷涂、喷漆机器人,每个环节都是高效协作。

赛力斯下死命令,问界M7供应链日产1200辆,23万辆订单倒逼交付升级,彰显行业“硬实力”的较量逐步展开-有驾

你还记得那句话么?供应链的协同作战都不是空话。赛力斯派了专属协调团队,直接驻入供应商工厂,实时处理生产中的突发状况。有次我翻了个笔记,发现某个电池供应商的生产工艺出现偏差,驻厂人员第一时间就与赛力斯技术部门沟通,避免耽误出货。

搞到这里,我还是有点怀疑。毕竟,把1200辆日产的目标变成日常操作是挺大的挑战。只是,赛力斯此番下死命令,其实也折射出一个行业趋势:订单数量的虚高已经逐渐不成立,消费者更看重交付速度。大大缩短提车周期成了新标尺。

而且,我还觉得,赛力斯这么强调交付,和他们选择在30万市场,拼快、准的策略也有关系。若是能保证短时间内上牌、提车,消费者的满意度就会大大提升。你试想,原本一个等半年、甚至更长的提车周期,现在缩到1个月左右,这能不让人心动么?我偷偷估算,若实际产能能达到,竞品像理想或者极氪的月交付在1-2万辆,问界M7若能突围,月产3.6万,优势就很明显。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也在想,这硬实力的背后,是不是也带动了股价?毕竟,我那天买的100万赛力斯股票,最近涨了20%,感觉手感还不错。我觉得,凤凰超级工厂的自动化、供应商的深度绑定,可能都在暗示,赛力斯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能不能如期完成日产1200辆?现场的每一辆车是不是都能有工厂的严苛打磨和供应链的调度?这才是真考验。毕竟,最后的赢家不是空喊口号的那些,而是链条上每个环节都稳得住的企业。

赛力斯下死命令,问界M7供应链日产1200辆,23万辆订单倒逼交付升级,彰显行业“硬实力”的较量逐步展开-有驾

我还在猜测,若真的达成了,这个10月28日的Deadline会不会变成车企圈下一次硬碰硬的标志?又或者说,行业里的其他企业,会否开始模仿赛力斯,压实供应链、提高交付能力?毕竟,市场已不只是数字游戏,还得有交付的实在感。

你觉得,未来整个行业会不会因为这硬实力的较量,逐渐走向快交付、真生产的新常态?还是会有更多企业在数字订单跟真交付之间摸索出平衡点?这个问题,倒挺精彩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