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活像一杯掺了芥末的冰美式——喝一口提神醒脑,喝两口当场去世。营收暴跌10.6%,净利润腰斩42.9%,销量狂泻13.2%,连马斯克从“政府效率部”辞职回锅救场都没用。更扎心的是,撑起利润半壁江山的“卖碳翁”生意凉了半截,吹了五年的4680电池还在难产,15万的Model 2/Q直接跳票。曾经靠“科技公司”人设睥睨众生的特斯拉,如今活成了车企版的“孔乙己”——穿着皱巴巴的智能驾驶长衫,站在电动车降价潮里数着卖碳的铜板,嘴里还念叨着“Robotaxi明年就量产”。
一、从“印钞机”到“割肉机”:特斯拉毛利跌成“中国水平”
2021年的特斯拉有多风光?单车毛利1.3万美元,毛利率26.5%,比茅台还能赚。那时马斯克大手一挥:“我们是科技公司,卖车只是顺便。” 现在呢?2025年上半年,剔除FSD的“糊涂账”,特斯拉单车毛利只剩4500美元(约3.3万人民币),毛利率11.3%,比比亚迪、吉利还低。要知道,中国车企卖一辆15万的SUV,毛利都比这高。
这落差咋来的?全靠“自杀式降价”。2022年以来,特斯拉单车价格降幅比成本降幅快了整整3个身位。就像超市甩卖临期牛奶,原价100的车,先砍到80,再砍到60,最后贴个“买一送一”的标签。结果呢?2025年Q2单车价格好不容易回升到4.1万美元,但消费者不买账了——Model 3从2016年卖到2025年,改款只敢微调尾灯和尾标,内饰还是那个毛坯房,连中国车企玩剩下的氛围灯都是“选装包”。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学中国车企搞“加长加大”,Model Y硬生生拉长179mm,结果后排还是塞不下儿童安全座椅;想学“堆电池增续航”,把电池容量提到78.4度,结果高镍电池热失控风险飙升,被中国《动力电池安全要求》卡了脖子。网友锐评:“特斯拉这改款,就像中年男人植发——看着热闹,实则遮不住发际线后退的尴尬。”
二、“卖碳翁”的黄昏:64%的利润靠政策续命
如果说特斯拉的车是“面子”,那卖碳收入就是“里子”。2024年,卖碳给特斯拉贡献了38.6%的净利润;2025年Q2更夸张,直接撑起64.2%的利润——相当于卖100块钱车,64块是靠政府发的“碳积分红包”赚的。但这红包眼看就要停了:2025年Q2卖碳收入从去年同期的8.9亿暴跌到4.4亿,美国环保署已经放风要收紧碳排放政策,欧洲也在酝酿取消“碳交易补贴”。
这哪是“科技公司”?分明是“政策套利公司”。2020年特斯拉首次盈利,15.8亿的卖碳收入比8.6亿净利润还多,堪称“靠补贴实现财务自由”。现在补贴退坡,特斯拉就像被抽了筋的螃蟹——横着走不动了。更要命的是,中国车企早就不靠碳积分赚钱了:比亚迪2024年卖碳收入仅占净利润1.2%,蔚来、小鹏更是直接放弃碳交易,专心搞换电和智能驾驶。
网友辣评:“马斯克天天喊‘颠覆传统车企’,结果传统车企靠造车赚钱,特斯拉靠卖碳续命。这哪是颠覆,分明是‘反向进化’。”
三、FSD:一场“众筹开发”的骗局?
特斯拉最引以为傲的“科技人设”,全靠FSD(全自动驾驶)撑着。但2025年上半年FSD收入同比降了11.2%,更尴尬的是——研发费用花了15.6亿,FSD收入才1.7亿,连零头都不够。就像开了家包子铺,每天面粉钱花1000,卖包子只赚100,还嘴硬说“我们是互联网餐饮平台”。
FSD的商业模式堪称“众筹界的泥石流”:用户买断FSD要先付全款,但50%的钱被列为“递延收入”,啥时候确认收入?不按时间,按“功能解锁”。今天解锁“自动变道”,确认10%收入;明天解锁“识别红绿灯”,再确认20%。本质上就是:“大家先打钱,我慢慢开发,开发到哪步,就给你算哪步的钱。”
为了拉用户,FSD价格从1.2万美元砍到4500美元,订阅费从199美元/月降到99美元。结果呢?2025年上半年新增订阅用户贡献了5.79亿递延收入,但确认4.28亿营收后,递延收入只增加1.5亿——相当于用户付了钱,特斯拉赶紧确认收入填利润窟窿,哪管后续功能开发。有车主吐槽:“我2023年买的FSD,到2025年还没解锁‘自动泊车’,客服说‘工程师正在加班’,结果马斯克在推特直播开Cybertruck蹦迪。”
四、4680电池:吹了五年的“技术革命”成了“技术革命老区”
2020年马斯克拍着胸脯说:“4680电池2021年量产,能量密度提升5倍,成本降50%!”结果呢?2024年产量仅1亿颗,能量密度比老款2170电池还低,快充性能拉胯,负极产气问题到现在没解决。就像手机厂商宣传“100W快充”,实际充电时手机能煎鸡蛋,还得配个20斤重的充电器。
更要命的是,特斯拉赌错了技术路线。中国车企集体拥抱磷酸铁锂电池,成本比三元锂低30%,安全性还更高。结果特斯拉非要头铁用高镍电池,导致2025年Model 3/Y在中国面临“无法通过安全认证”的风险。网友调侃:“4680电池就像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听着热血沸腾,一看进度条:0.01%。”
五、Model 2/Q跳票:错过的不是发布日期,是整个时代
2020年就喊着要出15万“走量神车”,2022年说叫Model 2,2023年改名Model Q,2025年承诺“6月25日发布”,结果当天官网放了个“Robotaxi内测”的视频就溜了。小米三年搞出SU7,蔚来五年上了5款车,特斯拉连个15万的车都憋不出来?
真相是:不是造不出来,是造出来就亏。2025年特斯拉单车毛利4500美元,15万人民币的车卖一辆亏一辆。更惨的是,中国市场15万级新能源车已经卷成“菜市场”:元PLUS续航510公里带外放电,银河E5油耗3.8L带快充,小鹏MONA直接上800V高压平台。特斯拉Model 2/Q就算现在上市,也只能靠“特斯拉标”卖情怀——但情怀这东西,2023年值2万,2025年可能只值200块。
有分析师算过账:Model 2/Q要想不亏本,全球年销量得突破100万辆。但2025年特斯拉全年销量能不能到150万辆都悬,100万的目标就像让国足拿世界杯——听着励志,实则做梦。
六、马斯克的“画饼”经济学:从火星到Optimus,没有一个能兑现
马斯克最擅长的不是造车,是“画饼”。2023年说Cybertruck年销200万,结果2025年上半年只交付1.07万辆;2024年说Optimus机器人2026年量产5万台,结果2025年底才试产;2025年6月搞了个“无人驾驶Model Y自己交付”的噱头,结果全德州就10辆车在测试,还撞了3次隔离带。
网友总结“马斯克定律”:承诺时间+2年=可能实现;承诺产量÷10=实际交付。就像他说“2025年特斯拉市值超3万亿美元”,结果现在市值跌了60%,股东们天天在推特上喊“马斯克下课”。更讽刺的是,马斯克从“政府效率部”辞职回特斯拉救场,结果回来后第一件事是把公关部解散了——现在连“洗地文”都没人写了。
结语:当“颠覆者”变成“被颠覆者”
特斯拉的困境,本质是“科技公司人设”与“传统车企内核”的撕裂。它以为靠软件和营销就能躺着赚钱,却忘了汽车行业的本质是“造好车”。中国车企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撕开了特斯拉的“毛坯房”遮羞布,用800V高压平台和磷酸铁锂电池吊打了它的技术傲慢,用“9.9万起售”的价格战击碎了它的利润神话。
2025年的特斯拉,就像2015年的诺基亚——抱着“Symbian系统天下第一”的执念,却不知道安卓和iOS已经悄悄改写了规则。马斯克救不了特斯拉,因为他到现在还坚信“我们是科技公司”。但消费者用脚投票:我们要买的是车,不是“科技股票”。
最后送特斯拉一句中国古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车不配价,迟早凉凉。” 至于马斯克,或许他该把精力放回火星——毕竟在地球上,中国车企已经不给他留位置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