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碰瓷的乱象早已不是新闻,大家见怪不怪。但长城汽车这次强硬维权,还是狠狠搅动了池水。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长城汽车公布了多起网络侵权案处理结果,有账号因恶意攻击被判赔20万元并需公开道歉,可偏偏这位主还不服判决,最后被申请强制执行。这背后暴露的不止一条网络通病,更是汽车圈乃至自媒体行业的顽疾。
本来,汽车行业正赶上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按照道理,这应该是比拼技术、服务和创新的黄金窗口。但现实总喜欢调戏理想,因为总有些人,发现“造谣蹭热度”比老老实实做内容要来钱更快、粉丝涨得更猛。两三句话吆喝个“独家爆料”,远比熬夜拍视频做测评来得轻松。骂一句长城不好,比赞一句长城进步容易得多。的确,这些人深谙流量经济的本质,制造对立、操纵情绪,蹭到热度自然有广告主送钱。但问题在于,他们的“聪明”最终制造的是行业毒瘤。
造谣和恶意中伤,不仅会误导消费者,更会让认真踏实做产品的企业背上不白之冤,甚至让整个行业的创新积极性被一棒打死。长城汽车强硬出击,某种程度上是在给所有从业者提个醒:批评可以,甚至非常重要,但请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人们总说有监督才有进步,可这种监督若是建立在无中生有的抹黑和造谣上,结果就是让企业对舆论敬而远之,把真正负责任的批评一同看作洪水猛兽。这,对谁都不是好事。
长城这次的做法,比一般的公关反击要来得更彻底。既向恶意侵权者索赔,又要求公开道歉,没执行就申请强制执行,不止以法律武器维权,还要传递一个信号:不是所有流量都可以为所欲为。值得关注的是,处理结果里不只是判赔,还有主动道歉的,也有情节恶劣被警方训诫的。多方合力整治自媒体乱象,这已不只是企业的单打独斗,更是行业和监管的集体共识。
其实,长城汽车这次维权绝不是孤例。还记得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启动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专项行动吗?剑指的就是涉企网络“黑嘴”和恶意抹黑、虚假营销这些歪风。到了7月,典型案例陆续公布:有账号为了博关注,虚构事故、伪造判决,被直接关停整治。这和长城现在出的这些案件,遥相呼应。如果说,流量经济最擅长制造泡沫,那么监管和企业的联手,就是给浮夸泡泡扎个窟窿。
流量,本身不是原罪。甚至,很多业内进步正是靠不断被热议推动出来的。可一旦被失真与失德绑架,变成诬陷和恶意攻击的温床,流量就变成了行业创新的绊脚石。当汽车企业在“阴阳舆论场”里战战兢兢、而自媒体账号们只顾薅羊毛,整个生态只剩下利益纠纷与情绪垃圾。最后吃亏的,不单是企业,还有消费者和行业的未来。
显然,长城汽车这次的动作,是透过某些自媒体账号,向全行业划了一道底线。如果你自信内容有真材实料,观点鲜明,那就光明正大。如果一心只想着捏造、碰瓷、博眼球,最终可能换来法律清算。互联网固然给了普通人话语权,但并不意味着“想怎么说都行”。搬弄是非之后,剩下的不是获利,而是责任。
这场风波,有可能成为行业走向更健康、更有序竞争环境的重要节点。长期以来,汽车企业面对网络声浪,多是忍气吞声,不愿刚正面。如今长城汽车选择“硬刚”,也许能引发更多企业跟进,勇敢捍卫自身权益。等到有一天,自媒体行业清明,企业专注创新,消费者获取的都是真实信息,而非被情绪操纵。那时,汽车圈才能回归技术和服务的正轨,让真正的好产品赢得应有的掌声。行业自净,才是所有人的福祉。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