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迪高管质疑,仰望U9马力数据,3000+或被夸大宣传

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就像是武侠小说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高手,突然在华山之巅亮出了一套震古烁今的绝世武功,让所有成名已久的老前辈们都惊呆了。

这事的主角,就是咱们中国的比亚迪仰望U9,一款纯电动超级跑车。

事情的起因是,在一份非常正式的官方文件,也就是工信部的新车公告里,仰望U9的一款新车型信息被公布了出来。

这文件可不是广告,而是新车上市前必须通过的“身份认证”,里面的数据都是实打实的。

布加迪高管质疑,仰望U9马力数据,3000+或被夸大宣传-有驾

文件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这台新车用了四台电机,每台电机的峰值功率是555千瓦。

可能大家对“千瓦”这个单位没什么概念,我们来简单算一下。

四台电机加起来,总功率就是2220千瓦。

再换算成我们更熟悉的“马力”,大概就是3018匹马力。

这个数字一出来,整个行业都安静了。

3000匹马力是什么概念?

现在世界上最顶级的那些超级跑车,比如布加迪、科尼赛克,它们的马力也就在1500到2000匹左右。

我们平时开的家用车,马力普遍在150到200匹之间。

也就是说,这台仰望U9的动力,差不多相当于15台普通家用小轿车的总和。

这消息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车迷和汽车制造商中炸开了锅。

就在大家都在惊叹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的时候,一位重量级人物出来说话了。

他就是马特·里马克(Mate Rimac),一个在电动超跑领域里响当当的名字。

他既是克罗地亚电动超跑品牌Rimac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现在也同时是传奇品牌布加迪的掌门人。

他自己公司的产品Rimac Nevera,长期被认为是地球上性能最强的电动跑车之一,拥有将近2000匹的马力。

面对仰望U9这个惊人的3000匹马力,里马克先生在一次活动上,非常委婉但又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怀疑。

他说,这个消息很可能被“错误地宣传或解释”了。

这话一出,事情就变得更有趣了。

这究竟是行业前辈对后起之秀的善意提醒,还是传统强者面对挑战者时的一种本能质疑?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分析一下里马克先生提出的几个技术难题,看看他的担心到底有没有道理,而比亚迪又可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难题。

里马克先生的第一个疑问,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直指汽车的“心脏”——电池。

布加迪高管质疑,仰望U9马力数据,3000+或被夸大宣传-有驾

他表示,据他了解,很多中国的电动汽车使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这种电池的优点是安全、成本低、寿命长,但在瞬间爆发出巨大能量的能力,也就是专业上说的“放电倍率”方面,通常不是强项。

他怀疑这种电池能否在哪怕一秒钟内,提供驱动3000匹马力所需要的超过2兆瓦的巨大电能。

他还举了自家产品Nevera作为例子,说Nevera用了目前最新、性能最好的电池技术,功率输出的极限也被限制在1.5兆瓦左右,也就是大约2000多马力。

他的言下之意很明确:我们用最好的材料都做不到,你们用一种在理论上性能稍弱的材料,怎么可能反而实现了超越?

这个疑问确实非常专业,也点到了关键。

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所有性能的基础。

不过,里马克先生的观点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比亚迪本身就是全球顶尖的电池制造商。

它在电池技术上的积累和创新能力,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我们都知道比亚迪有“刀片电池”技术,这种技术通过结构上的创新,已经极大地提升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

那么,用在仰望U9这种旗舰级超跑上的电池,会不会是“刀片电池”的超级升级版,一种专门为了极限性能而开发的特殊电池?

比亚迪完全有可能通过改进电池的化学配方、优化内部结构、以及配备极其强大的热管理系统,来解决高倍率放电的问题。

这就好比,别人都以为你用的是普通的铁锅,但实际上你用的是一口自己秘密研发的、用天外陨铁打造的、能承受超高温度的“玄铁锅”。

这种核心技术的自给自足,恰恰是比亚迪最大的优势,也是外界难以简单用常规标准来衡量的。

接着,里马克先生提出了第二个难题:就算电池能放出这么大的电,车辆的电机和逆变器(控制电流的设备)能承受得住吗?

他再次以Nevera为例,说即使电池还有余力,但电机和电控系统已经达到了承受的极限。

这就像一个水管系统,水泵(电池)再强劲,如果水管(电驱系统)不够粗、不够结实,强行加大水压只会导致水管爆裂。

巨大的电流在通过电机时会产生惊人的热量和电磁力,如果处理不好,轻则系统过热保护、功率下降,重则直接烧毁。

这个问题同样非常现实。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仰望U9搭载的“易四方”技术平台,本身就是一套革命性的动力系统。

它通过四台电机独立驱动四个车轮,可以对每个车轮的动力进行毫秒级的精准控制。

布加迪高管质疑,仰望U9马力数据,3000+或被夸大宣传-有驾

这套系统很可能采用了最新的半导体材料,比如碳化硅,来制造功率模块。

这种新材料比传统材料更耐高温、耐高压,能量损耗也更小,天生就是为应付大功率而生的。

当一家公司能够从最基础的材料到最顶层的控制算法,都进行自主研发和深度整合时,它所能达到的性能极限,往往会突破传统供应链体系下的认知。

里马克先生的公司或许需要从外部供应商那里采购最好的零部件,但比亚迪可以直接为自己的需求,量身打造出一套最匹配、最强大的“五脏六腑”。

最后,里马克先生提到了一个最贴近实际驾驶的问题:轮胎。

他说,他那近2000匹马力的Nevera在时速160公里的时候,动力输出就已经超过了市面上最好的公路轮胎所能提供的抓地力极限。

那么,一台3000匹马力的车,轮胎要怎么办?

难道一脚“电门”下去,车不动,原地留下一片烧胎的浓烟和四个光秃秃的轮圈吗?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且无法回避的物理问题。

动力再强,最终都要靠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来转化为车辆前进的动力。

如果动力远大于抓地力,那多出来的马力就都浪费掉了。

这一点,恰恰引出了我们对仰望U9设计理念的更深层思考。

也许,这3000匹马力的设计初衷,并不仅仅是为了在起步瞬间就全部爆发出来。

在车辆静止或低速时,任何车都会受到轮胎抓地力的限制,这时候车辆的智能控制系统肯定会主动限制功率输出,以防止打滑。

而这恐怖的3000匹马力的真正用武之地,很可能是在中后段的加速过程中。

当车速超过一定值,比如每小时100公里或更高时,车身在空气动力学的作用下会产生巨大的下压力,把车死死地按在地面上,这时候轮胎的抓地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此时,强大的功率储备就能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提供源源不断的、令人窒息的加速体验。

再结合“易四方”对四轮扭矩的精准分配和“云辇”车身控制系统对悬架的智能调节,仰望U9或许能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智能方式来管理和利用这3000匹马力,确保每一分力都用在最有效的地方。

总的来看,里马克先生的质疑,代表了传统超跑制造领域基于现有技术体系和物理规律的严谨思考,他的每一个问题都切中了要害。

但这更像是一场不同技术路线和思维模式之间的对话。

传统超跑追求的是在现有框架内将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而比亚迪仰望U9的出现,则更像是在尝试用全栈自研的垂直整合能力,去重新定义和创造一个新的框架。

这场隔空对话,与其说是挑战和被挑战,不如说它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足以让世界顶级玩家正视、思考并认真讨论的全新高度。

最终这3000匹马力在现实中表现如何,我们都拭目以待,但这个数字本身,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