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

车市风云变幻,瞬息万变。

近期,一股名为“大电池增程”的浪潮正席卷而来,搅动着无数消费者的心弦。

究竟有多少消费者,正将购车计划搁置,只为等待那传说中的“大电池增程”技术?

他们翘首以盼的,不单是零跑D19的最终定价,不单是雷布斯那款备受瞩目的新品,更是一场关于未来出行模式的集体观望,期待着这场技术革新最终将引领多少车企投身其中。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回溯过往,中国汽车市场技术迭代之快,令人咋舌。

一年之内,重大技术更新屡见不鲜。

今日刚敲定订单,明日便可能面临新技术问世的冲击,那种内心波澜,常令人悔之晚矣。

这种焦灼感,自去年下半年起便愈发强烈。

八月,智己LS6以纯电续航超450公里、电池容量逾60度的增程2.0技术横空出世,彼时已是惊艳四座。

未曾想,十月零跑D19更进一步,电池容量突破80度大关,纯电续航直抵500公里。

几乎与此同时,小米增程新车在新疆测试的消息不胫而走,其电池容量同样达到80度以上。

这番景象,无疑将市场竞争的烈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如今,智己LS9的大电池规划已是公开秘密。

更有消息指出,从2025年第四季度至2026年第一季度,一大批搭载60度以上电池的增程与插混车型将蜂拥而至。

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上的持续突破,犹如一股强劲东风,再次催生了消费者对“大电池”的旺盛需求。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然而,新生事物在崛起之际,总要与既有规则发生碰撞,甚至进行一场激烈的博弈。

笔者认为,这场“大电池”的变革,远不止商业逻辑那般简单,它更深层次地触及工程学的根本挑战、安全系数的严峻考验,以及汽车制造的伦理边界。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我们不禁要问,那些电池容量低于50度的增程车型,是否正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曾几何时,40度左右的电池容量,被视为增程与插混车型的黄金标准,足以满足日常所需。

可如今,80度已然成为“先进配置”的代名词,而50度,仅仅是增程车型勉强迈入主流的门槛。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偶然。

审视近期那些销量斐然、订单爆棚的新车,其电池容量无一例外地超过了50度。

极氪9X、智己LS6、尊界S800、智界R7、阿维塔07、问界M9,这些车型无不将大电池作为核心卖点。

更有甚者,如问界M9在2025款改款时,直接取消了42度电池版本,仅凭电池容量的提升便收获了市场的青睐。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市场竞争的法则,便是如此直接且残酷。

一旦某个产品凭借显著提升的技术参数,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其竞争对手几乎别无选择,只能迅速跟进。

这种跟进,要么体现在参数层面的追平,要么是技术路线上的创新,再不济,也只能通过价格战来维持竞争力,或者像理想汽车那样,毅然转向纯电赛道,寻求新的突破。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大电池的奥秘,真的仅仅在于容量的扩张吗?

李斌先生早年便曾指出蔚来不涉足增程的原因之一:在真实用车场景中,解决价值难题并非易事。

为了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或降低日常使用成本,增程车的电池包越做越大,可增程器本身,一年到头也许只启动一两次。

如此一来,用户每天驾驶的,是否就是一辆背负着几百公斤“死重”的车辆?

这笔经济账,真的算得过来吗?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这番思考,无疑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可那些已推出大电池增程的车企,亦有其自洽的逻辑。

例如,智己LS6的发布会便高调宣称:“彻底根除用户的日常顾虑!”

其所指,包括日常纯电驱动、低电量下动力不减、电驱效率提升、电耗降低,以及800V快充带来的便捷体验。

从订单数据不难看出,这套逻辑确实精准匹配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智己官方曾披露,上市27分钟,大定订单便突破万辆,其市场吸引力可见一斑。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然而,笔者深知,这场大电池的盛宴,远不止表面那般光鲜。

电池容量的持续膨胀,必然伴随着车身重量的急剧攀升。

这绝非小事,它将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

当然,工程界并非束手无策,常见的解决方案包括:进一步强化车体材料、对车身其他部位进行轻量化处理、调整车身结构,以及强化刹车与悬挂等关键部件。

但这些措施,无不受到材料科学、制造成本与工程极限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堆砌,否则便成了“背着金山银山跑路”的无奈之举。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我们来细品一下这些“大块头”的重量。

智己LS6这款中大型SUV,其52度电池版本的整备质量为2350公斤。

颇为有趣的是,66度电池版本却反而轻了些许,为2345公斤,这背后无疑是车企在减重方面下了苦功夫。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再看极氪009,这款车型提供了55度与70度两种电池选项,整车重量也随之显著增加。

它有五个版本,其中四个的整备质量分别达到了2.84吨、2.97吨、3.045吨、3.15吨。

如此庞大的身躯,简直就是一辆移动的“陆地巡洋舰”!

为了让这般重量的车型依然具备良好的驾控感受,其硬件配置必须达到极高水准,例如行程达110毫米的闭式双腔空气悬架、双阀CCD电磁减震器,以及至关重要的48V主动稳定杆技术,这些都是为驾驭重载而生的“硬核”装备。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近期发布的零跑D19,亦是如此。

搭载80.3度动力电池后,其整备质量预计将轻松突破2.5吨。

而纯电动版,因电池容量超过100度,据悉,其重量可能会控制在2.9吨上下。

零跑在轻量化技术上,确实投入了真金白银。

他们拥有相关专利,其设计理念与特斯拉的4680电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将冷却结构直接集成到电池壳体中,从而省去了传统的冷却板。

另一项专利是将门槛与排气系统一体化设计,这可以理解为在白车身阶段便预设了管道。

从技术和结构层面来看,这便是通过取消许多原有结构,实现高度集成化精简。

所有这些精巧设计,都是为了在确保大电池容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压缩车身重量。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小鹏增程车型的申报信息,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小鹏P7+增程版的整备质量已达2.16吨,比纯电长续航Max版本P7+重了193公斤。

小鹏G6增程版为2.19吨,小鹏G7增程版则为2245公斤,小鹏X9增程版更是达到了2.75吨。

观察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多数增程车型相比同配置的纯电版本,重量增加了100公斤以上。

若与问界M7的增程与纯电版对比,其重量差异约为55公斤。

这组数字清晰地表明:若增程与纯电车型未能进行一体化或同步开发,车重上的显著差异,很可能导致实际使用中的性能偏差,甚至引发潜在问题。

试想,若一款车型先以纯电平台开发,随后再强行植入增程系统,而刹车、悬挂等关键部件未同步升级,那无疑是在为未来的用户体验埋下隐患。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一言以蔽之,随着增程电池的容量节节攀升,车身重量也水涨船高。

如果车企不能在结构设计和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以实现有效的轻量化,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将日益凸显。

这在工程学领域,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

放眼中国市场,那些体型庞大的全尺寸SUV,如林肯领航员和凯迪拉克凯雷德,车身长度均超过5.3米,甚至达到5.6米,轴距亦在3.1米以上。

可即便它们拥有如此魁梧的身材,整备质量也仅在2746至2824公斤之间,竟然比极氪009和零跑D19的某些版本还要轻盈。

从刹车、悬挂等关键部件供应商的角度来看,单独为如此重量的“新生力量”开发一套专属零配件,其经济效益极低。

在燃油车时代,这类需求原本就属于利润微薄的小众市场;步入新能源时代,对现有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无疑是更务实、更高效的路径。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政策法规的缰绳,也正在悄然收紧。

2026年购置税免征新政已明确指出,车重不超过3500千克的纯电动汽车,其百公里电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针对车重持续增加的插混(含增程)车型,油耗限值也在不断压缩。

当前2024至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规定,插混车在电量保持模式下,油耗需低于对应燃油车油耗限值的60%至65%。

然而,2026年的新标准,却将这一比例调整为70%至75%。

这无疑是在技术层面,对车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400V架构的车型,在减重和降低能耗方面,面临的挑战将更为严峻。

令人欣慰的是,国产车目前已普遍进入800V时代,这无疑为应对未来的技术挑战奠定了基础。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当然,并非所有车企都选择了激进的大电池增程路线。

一些秉持技术为先理念的企业,便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

小米选择了超过80度电池的增程方案,但在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车型中,无论是AITO问界系列,抑或是智界系列,尚未有80度以上这种激进电池配置的消息传出。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以被戏称为“武汉库里南”的岚图梦想家为例,其申报信息便显得相当克制。

整备质量提供了2760公斤和2852公斤两种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岚图梦想家采用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而非增程式,其结构更为复杂,但却能实现更出色的重量控制,这本身便是一种技术实力的体现。

其动力电池容量为63度,纯电续航表现依然不俗,CLTC工况下达到370公里。

要知道,这个数据甚至超越了搭载70度电池的极氪009,后者纯电续航为355公里。

这鲜明地揭示了一个事实:电池容量并非衡量技术先进性的唯一标准,技术整合与系统优化,才是决定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关于大电池的争论,在技术领域早已是老生常谈。

早在2025年3月28日,理想汽车整车电动高级副总裁刘立国便在一次论坛上分享了他的见解:纯电续航达到300公里,已基本能满足用户一周不充电的需求。

若超出此范围,在整体碳足迹方面,其优势反而不甚明显。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那么,大电池增程能否真正实现大众化普及,并开创新的市场格局?

笔者认为,这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所谓“大众化普及”,并非指少数几个品牌独领风骚,而是需要多家车企共同参与竞争,且绝大多数产品都能获得市场认可,从而形成一个成熟的细分品类。

摆在大电池增程与插混技术面前,摆在所有汽车制造商面前,最核心的技术难题,是如何在控制车身重量、降低能耗、优化馈电油耗以及提升充电速度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

而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在技术不断升级、制造成本随之增加的同时,还能将终端售价控制在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正如古人所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问界M8和问界M9的成功,并非单纯依靠巨大的电池容量。

因此,若想凭借大电池这一单一因素来超越它们,其难度不言而喻。

症结所在,便是要在提升电池容量、优化技术结构以实现减重,这两项都会导致成本增加的策略之间,寻找一条既能提升产品力,又能有效控制价格的道路。

这本身,便是一场技术与市场、创新与成本之间的漫长博弈。

都等“大电池增程”?别只看电池容量!车企正背“金山”上路!-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