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

说起欧洲的汽车行业,大家脑海里第一反映就是“豪华、可靠”这几个词,回想起燃油车的黄金时代,奔驰、宝马、大众曾凭借技术优势统领全球市场,甚至一度掌控着整个行业的标准制定权。

看到欧洲街头,现在走的都是带着“中国制造”标签的电动车,像零跑T03、比亚迪海豚这些车靠着实惠又不错的性能,逐渐占据了市场位置,曾经的“欧洲汽车霸主”正悄悄被中国电动车慢慢蚕食。

看到这个局面,欧盟可是开始动作了,一方面加征关税,另一方面推行本地化政策,显得挺积极的。这场中欧电动车的角逐,到底走到哪一步,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博弈?中国的车企还能保持住优势多久呢?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实际上,欧洲其实早就留意到了电动车时代的到来,只是转变的节奏,比起中国来说,确实慢上不少。

到2025年9月的慕尼黑车展上,宝马、奔驰、雷诺这些欧洲品牌都纷纷亮出新能源的战略规划,还带来了11款价格低于2.5万欧元的新车型,比如雷诺R5、菲亚特大熊猫啥的,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众也不甘示弱,直接亮出底牌,打算在2027年推出价格实惠的ID.1电动车,定价大约2万欧元(折合16到17万人民币),目标瞄准中国市场的海鸥之类的车型。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更像是欧洲车企的“被动反击”罢了。毕竟在此之前,欧洲市场售价低于2万欧元的电动车也就达契亚Spring和中国的零跑T03这几款,市场上的空缺早就被中国车企盯得死死的。

欧洲车企的“慢半拍”主要是因为他们长时间依赖燃油车带来的红利,形成了一个习以为常的“舒适圈”。

就研发周期而言,中国车企开发一个电动平台大概只用22个月,而欧洲同行们却得花上42个月呢!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在动力电池方面,中国的pack成本已经降到87美元每千瓦时,欧洲还还在112美元左右晃荡呢!

这种差距让好多欧洲汽车行业的人都挺着急的,到了2025年春节那会儿,一帮专注欧洲汽车事业的人还直言,欧洲的汽车创新已经跟不上咱们中国的节奏了,不拼命学都追不上。

雷诺集团的CEO卢卡·德·梅奥直言不讳,现如今中国就像是在掌控方向盘,欧洲还只是乘客,他还提醒欧洲车企要改变想法,多向中国学习。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嘴上说着要学习,雷诺实际上是第一个拿出真招的欧洲汽车公司。

早在2020年,它就果断放弃了传统燃油车业务,转而深入中国市场,和东风合资成立了易捷特新能源,还和江铃集团组建了雷诺江铃,同时也重组了华晨雷诺金杯。到2025年1月,上海的研发中心(ACDC)正式投入运营,这让它在中国的本地化程度远远超过了大众和丰田。

这次紧密合作立竿见影,易捷特出产的达契亚Spring电动车,85%的零件都是由中国供应商提供的。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电池帮助它的成本降低了30%,2023年销量达到68550辆,稳居欧洲电动车销售冠军,目前已经对欧洲出口超过12万辆。

连智能驾驶这块儿,雷诺也找上了文远知行合作,L4级无人小巴在法国普罗旺斯进行路测时,还用上了广州生物岛累计500万公里的测试数据,真是典型的“中国技术在欧洲用”。

看到雷诺这边的成绩,大众也跟着学起了招,主要还是集中在把“成本压到极致”上头。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为了压缩人力开支,大众打算到2030年前在德国裁掉超过3.5万人,将高尔夫的制造转到墨西哥,而ID.1的产地则定在葡萄牙的塞图巴尔工厂。大众CEO舍费尔表示,这里是欧洲成本最划算的工厂之一,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和能源。

一边,大众还会从中国购买零部件,毕竟中国的汽车配件产业链,无论是在质量还是价格方面,都是国际上公认的性价比最高的。

不仅如此,大众还推出了MEB电动车平台,从ID.3到ID.6,甚至奥迪、斯柯达的车型都能搭载这个平台。通过集中采购关键配件,提升了谈判能力,简化了生产工序。要是未来产能能达到2000万辆左右,单车在研发上的花费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其实,欧洲车企的成本和技术水平还难与中国相抗衡。拿大众自己研发的APP290电机来说吧,160kW的最大功率差不多和比亚迪e平台3.0的水平旗鼓相当,碳化硅逆变器还能降低30%的能量损耗,可是在跟比亚迪海豚70-130kW、MG4后驱版150kW的电机比起来,优势其实也没那么明显。

谈到电池,大众也开始用磷酸铁锂的动力电池了。比如ID.1搭载的38kWh电池,续航大概能跑300公里,选配的56kWh三元锂电池也就能跑450公里左右。跟中国车企动辄能跑800到1000公里的续航比起来,这差距呀,一眼就能看出来。

更让人注意的是,中国在磷酸铁锂产业链的领导地位几乎难以动摇啊。根据IEA的报告显示,中国在锂、锰、磷、石墨的加工产能,分别占据了69.7%、94.6%、73.4%和95.3%的份额。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特斯拉在北美的磷酸铁锂工厂,得靠宁德时代的技术授权才能运转,大众的PowerCo项目也离不开中国设备供应商,这种优势啊,可不是几天两头就能扳回来的。

眼见拼实力、拼价格已经难以占上风,欧盟这会儿开始动起了政策的小算盘。

到2024年7月,欧盟对华国产电动车额外征收17.4%到37.6%的临时反补贴关税,到了2025年4月,又用“最低进口价2.8万欧元”(大概是21.5万人民币)来取代关税。表面上看像是示意让步,其实实际上是在限制中国低价电动车的市场,给欧洲本土售价在2到3万欧元的车型留出了喘息的空间。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而且,欧盟还搞“技术换补贴”,拿出10亿欧元帮忙补贴电池,但条件是中国企业在欧洲建厂的时候,必须把电池制造的技术也一同分享出来。

针对这事儿,中国也立马做出了回应,计划到2025年1月,把电动车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加入禁止出口的名单里,牢牢守住技术的底线。

不过,中国的汽车厂商可没闲着,都在积极应对变局,宁德时代选择在匈牙利建起了电池厂,蜂巢能源在德国的工厂开始投产4680大圆柱电池,天齐锂业也参与了葡萄牙锂矿的投资,通过本地化的布局来规避政策的限制。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一些领先的汽车企业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都超过百亿元,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专利数量占据了全球的58%,像固态电池和800V高压平台这些技术也已经站在了国际前列,政策方面也在不断加码。

到2026年起,商务部等四个部门在2025年9月宣布,将对纯电动车辆实施出口许可证管理。这一举措旨在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还规定必须进行电池回收和整车报废的碳足迹追溯,淘汰那些搞投机取巧的企业。

如今一看,欧洲市场上,中国车企的努力算是有点收获了。根据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意大利有33%的消费者愿意买中国的电动汽车,这比欧洲整体的27%还要高一截。

欧洲联盟施压无效!中国突破欧洲汽车垄断,一招逆转市场格局-有驾

不过这场竞争还远没有到头,欧盟在本地化和技术规范方面的限制还会继续存在,眼下中国的车企也得从单纯靠价格占优势,逐渐转变成靠品牌、技术和标准来比拼实力。

归根结底,打破垄断只是起点,要想在全球电动车市场站稳脚跟,还得靠不断的技术革新和品牌的深厚积累。

即使未来中欧电车的角逐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但说到底,最终受益的还是全世界的消费者,毕竟,竞争能推动出更好、更实惠的产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