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企,售后垄断争议不休,车企与消费者间的博弈能否找到突破口?

20万元的维修账单,听着是不是有点不像话?可这正是某辆新能源车在倒车时撞到墙角后,需要支付的修车费用。要知道,这辆车的新车售价也才28万元。这种“修车贵过买新车”的现象,如今在新能源车领域却并不是个例。有数据显示,同样的轻微剐蹭维修,新能源汽车的费用是燃油车的两倍还多。一时间,消费者和市场都不满地向车企喊话。而最近,随着“5家中国车企在澳洲因涉嫌垄断售后服务或面临巨额罚款”的消息传开,新能源车售后垄断的“伤疤”再次被揭开。新能源车到底为什么这么贵?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车企又该怎么看澳洲这场风波?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企,售后垄断争议不休,车企与消费者间的博弈能否找到突破口?-有驾

一边是消费者的愤怒,另一边是车企的反击,这场风波闹得可谓是热闹非凡。根据澳媒报道,几家中国车企,包括比亚迪和极氪,被指控在澳大利亚违反了《机动车服务和维修信息制度》(MVIS)。什么事呢?简单说,就是车企没把关键的维修数据,比如诊断软件和维修参数等,开放给第三方维修机构,导致本地修理厂无法维修这些车,只能去官方售后。而官方售后的价格,大家也知道,未必友好。这情景,和国内新能源修车难、贵的议题如出一辙。

车企的“闭环”模式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科技含量高,相关技术对整车系统安全性至关重要。电池、电控、电驱,哪一样出点问题,可能就不是修车那么简单,而是会直接危及车主的人身安全。你说搞得这么严密,到底是“责任心”,还是“垄断欲”,这就很辩证了。这场争议一时半会也看不到解决的希望。截至目前,几家车企的回应还挺保守,谁也没低头。不知道案件的最新进展会如何,先留个悬念。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企,售后垄断争议不休,车企与消费者间的博弈能否找到突破口?-有驾

回到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新能源车到底有多难修、多贵修?用最直接的数据来说:J.D. Power一项调查显示,2-12个月车龄的新车中,新能源汽车修车的成本普遍在5000元到1.5万之间,要是碰上市面上的高端车型,费用还会更高。有些车甚至因为维修费用居高不下,让车主根本不愿修。一辆电车的电池包坏了,维修费用动辄几十万元,而新车本身全款可能都还不到这个价。难怪一位网友调侃:“电车坏掉的那一刻,值当直接换新了。”

电动车修车贵,背后离不开它那昂贵的硬件成本。举个例子,比如激光雷达和电池模块,可这还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却在于,车企严格限制第三方修车。换句话说,车主修车除了去4S店等官方指定的地方,其他地方都“不让你玩”。厂家担心,如果放开数据和维修权,修车过程变得不可控,削弱品牌的用户满意度还有安全保障。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想要便宜的维修服务;另新能源汽车本身的高级技术和安全风险又需要严格的专业支持。究竟应该怎么解决这个矛盾?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企,售后垄断争议不休,车企与消费者间的博弈能否找到突破口?-有驾

可别以为表面上的矛盾就只能归结为车企的“割韭菜”。事实上,车企让消费者困在售后“围城”里,目的并不仅仅是追求更高的利润,还关乎企业整体的生存策略。新能源车市场现在处在什么阶段?用说,表面繁荣、暗流涌动。车企给我们一次又一次让利优惠,掀起抢购潮,许多车型的售价甚至被打到比成本还低。对车企来说,前期的盈利点就只能集中在售后服务上。倘若随意就开放数据,允许“外人”分一杯羹,车企的盈利空间将会被进一步压缩。

另我们也得承认,目前很多第三方维修机构还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步伐。传统燃油车的维修几乎算是十分成熟的规范化流程,许多老修车师傅对零件、技术标准都了然于胸,可进化到电车这一级,维修难度却翻了好几番。电池套件涉及精密的硬件层级,例如模组更换甚至连接到电芯。想修必然多花成本,技术门槛更高。问题是,没人敢贸然尝试,修坏了又可能吃官司。这“高危区”,愿意跳进去的企业本来就不多,一时间,新能源车市场的维修服务成了稀缺资源。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企,售后垄断争议不休,车企与消费者间的博弈能否找到突破口?-有驾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略显平静的局面,却在细节上悄悄埋下了转折的种子——技术。从特斯拉的维修行为中,我们发现,似乎谁掌握了维修权限较高的技术手段,谁就能在行业内找到一席生存之地。一个既能吃透“官方体系”又敢跳入市场洗牌的人也浮出了水面,比如开了三家修理厂的冰哥。他和团队积累了不少第三方维修新能源车的经验,比如通过非官方渠道打通特斯拉维修权限,解决了许多过保车主头疼的修车难题。这样的“野路子”是否可持续,企业未来会不会打压这些行为,这又成了新的悬念。

行业外的压力也如影随形。《机动车服务和维修信息制度》(MVIS)这样的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一剂控制车企技术“对内开放”的良药。未来,或许也会推动中国在新能源维修领域的政策讨论,纠正行业中一些不合理的垄断现状。技术和法律的拉扯,让新能源车维修的未来短期里仍带着扑朔迷离的一面,事态的发展正酝酿着新的节点。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企,售后垄断争议不休,车企与消费者间的博弈能否找到突破口?-有驾

有人欢喜有人愁。对于像冰哥这样的维修店老板来说,他们的实践无疑是一种突破,但能否成行业常态依旧成谜。车主的头疼固然是眼见的,但车企的压力或许更加巨大。中国车市当前的成本竞争,依旧是对车企资源的大考验,售后利润能否维持运营、甚至反哺前端研发,成为这些新能源公司的重要课题。而如果这样的问题处理不当,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更多国家效仿“澳洲模式”,强制车企开放维修信息?

新能源车到底未来维修成本会不会降下来?这不仅牵涉技术成熟度的问题,更牵涉市场竞争的深度。可以预见,在全社会成本结构优化之前,那些抱着传统维修观念的消费者可能会继续纠结四五年。电车也才刚刚起步,市场不会一蹴而就地完成变革。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企,售后垄断争议不休,车企与消费者间的博弈能否找到突破口?-有驾

有人会说,新能源车又不是车企一家产业。电池厂、第三方零件生产商,甚至修车师傅,要说起来都不完全是独立的存在。车企控制售后那是为了行业健康,也是为了安全靠谱,要是人人组装、随意修,万一怠速出事故又该找谁负责?换句话说,如果澳洲这场官司成立,中国车企被罚了,车企是不是还得考虑降低技术保密性?,面对这种情况,消费者对车企有意见,这可以理解,但车企有时的“铁腕政策”翻开一想,或许也是很无奈的选择。能不能真正良心经营,中国车企的表现会给我们答案。

既要新能源车安全,又希望维修简单便宜,怎么办到?这事儿,是靠“官方”来顶起责任,还是“放权”让市场来竞争?你觉得,新能源修车真的能做到降下来吗?好的,评论区里见——怎么看这事,聊聊吧!

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企,售后垄断争议不休,车企与消费者间的博弈能否找到突破口?-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