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秒破百的电动轿车,9月卖出19600台,车主群里却在讨论冬天能跑多远
上周末约了几个开电动车的朋友吃饭,席间聊起最近的购车打算。有个哥们儿盯着手机看了半天某款车的配置表,最后叹了口气把手机扣在桌上:“算了,还是再等等。”我瞟了一眼他的屏幕,停留在动力参数那一页——495千瓦的电机功率,838牛米的扭矩,零百加速2.78秒。这数据放以前,妥妥是超跑级别。“性能不够猛?”我问。他摇摇头,夹了口菜:“猛是够猛,可我更想知道开暖风能掉多少续航。”
这话倒是说到点子上了。
电动车这几年玩性能,确实玩出花来了。双电机前后轴布局,电机转速能飙到两万转以上,动力输出比同价位燃油车高出一大截。市面上二三十万的电动轿车,随便一款都能跑进四秒俱乐部,顶配版本甚至能摸到三秒以内。可实话实说,这种爆发力在日常驾驶里,用武之地真不多。
红绿灯起步快零点几秒,除了能换来隔壁车道投来的侧目,好像也没别的用处。高速上超车倒是痛快,但跑到一百二三十就得收着点。毕竟不是在赛道上,真要榨干那六七百匹马力,估计交警蜀黍第一个不答应。
倒是续航这件事,让不少人拿不准主意。现在主流电动轿车的续航标定,从七百公里到八百多公里都有。听起来挺唬人,可这数字水分有多大,开过的人心里都清楚。CLTC工况测出来的数据,跟实际驾驶能差个两三成。要是赶上冬天开暖风、夏天开冷气,续航打个七折都算客气的。
电池技术这块,这两年进步倒是看得见。有些车型用上了接近一百度电的电池包,能量密度比早期产品高了不少。磷酸铁锂和三元锂各有长处,前者寿命长、成本低,后者能量密度高、低温表现好一些。百公里能耗控制在十二三度电左右,算是比较实在的水平。
充电速度也在往上走。高压平台加持下,快充功率能到两三百千瓦。理论上充个十来分钟就能补上小几百公里电量,听着挺美。可实际情况是,能达到峰值功率的充电桩不算多,而且电池温度、电量区间都会影响充电速度。真到了服务区,排队半小时、充电二十分钟,这种事儿并不少见。
基础设施这块,这几年铺得确实快。高速服务区基本都有快充站了,一二线城市充电桩也越来越密。但用起来还是有各种糟心事——有的桩坏了没人修,有的显示空闲到了跟前才发现被燃油车占了位,冬天排队那更是常态。这些零零碎碎的麻烦加起来,就是实实在在的时间成本。
智能座舱现在做得花哨。多块大屏能联动,中控屏十几寸起步,抬头显示能投出五十多寸的虚拟画面。语音助手也比早几年聪明,能控制家里的智能家电。开车回家路上,提前把空调、扫地机器人打开,这种场景听着挺科幻。年轻用户可能吃这一套,但对我这种开了十几年车的人来说,这些功能新鲜劲儿过了也就那么回事。
车机系统倒是越做越复杂。有些车恨不得把所有功能都塞进去,调个座椅角度都得在屏幕上点好几下。物理按键越来越少,盲操基本不可能。开车时想调空调温度,得先看屏幕找图标,注意力不可避免要分散。这种设计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见仁见智吧。
底盘调校这块,新品牌跟传统车企比,差距还是能感觉出来。虽然都用上了前双叉臂、后多连杆这种高级货,可实际开起来,韧性、路感、滤震表现,还是有明显区别。有些车跑起来底盘发散,过减速带哐当哐当响,隔音也一般。二十多万买这么个体验,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悬架调校这门手艺,不是堆硬件就能解决的。传统车企积累了几十年经验,知道弹簧、减震器、衬套怎么搭配,才能在舒适和运动之间找到平衡。新势力在电子架构上确实有优势,但机械层面的功底,还得慢慢补。
辅助驾驶现在成了标配。什么高速领航、自动泊车、车道保持,功能列表能写一长串。实际用下来,高速上倒是能放松点,但还是得时刻盯着。城市道路就更别提了,加塞、鬼探头、施工围挡,这些场景处理起来还是不够利索。偶尔会出现识别不准的情况,得随时准备接管。
市场数据倒是挺说明问题。今年九月份,某款新上市的电动轿车卖出了19600台,挤进了新能源轿车销量前十。这成绩对新品牌来说不算差,但仔细看销量结构,会发现入门版占了大头,高性能版本的占比并不高。这说明啥?消费者还是更看重性价比和实用性,那些极限性能参数,更多是营销噱头。
造车这事儿,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一辆车好不好用,不看它能跑多快、屏幕有多大,得看它能不能踏踏实实陪你过日子。冬天续航会不会腰斩、保养维修方不方便、五年后二手车能卖多少钱——这些才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那个朋友后来还是买了辆插电混动。他给的理由挺实在:“市区用电省油钱,长途烧油不操心,也不用到处找充电桩。”我问他后不后悔没买纯电,他想了想说:“等哪天充电真像加油一样方便了,电池衰减也不用担心了,再换不迟。”
这大概代表了不少人的想法。电动车的前景可能光明,但眼下,实用主义还是主流。那些动辄破三秒的加速成绩,听着挺唬人,可真到掏钱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有杆秤。性能固然重要,但能不能解决续航焦虑、补能是否方便、用车成本能不能承受,这些才是绕不开的现实。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