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2年剔除中国零部件,全球供应链迎调整期

聊一个最近挺火的事,关于特斯拉要和中国供应链“切割”的传闻。

这事儿听着挺大,说两年内要把中国产的零部件都换掉。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马斯克忘恩负义”,或者“这是政治打压”。

这些情绪我都理解,但作为习惯了算账的人,我更关心的是,这背后真实的成本和收益到底是什么。

这笔账,得掰开揉碎了算。

特斯拉2年剔除中国零部件,全球供应链迎调整期-有驾

我们先把时间轴拉长一点。

你看现在这剧情,是不是有点眼熟?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横扫美国市场,物美价廉,把底特律三巨头打得找不着北。

然后呢?

美国的反应和现在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先是舆论造势,说日本汽车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然后是贸易壁垒,搞出个“广场协议”,逼着日元升值,还对日本车搞“自愿出口限制”。

丰田、本田这些浓眉大眼的,最后怎么办?

只能去美国建厂,用美国的工人,买美国供应商的零件。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押着相似的韵脚。

当年针对日本的,是传统燃油车产业。

今天轮到了电动车,主角换了,但底层逻辑没变:当一个新兴的制造强国,在某个关键产业上形成了压倒性优势,并且这个优势开始“溢出”到全球市场时,原来的“老大哥”必然会感到焦虑。

特斯拉2年剔除中国零部件,全球供应链迎调整期-有驾

这种焦虑最终会转化为具体的政策,逼着跨国公司回来“站队”。

所以,马斯克这个动作,你把它看成一个CEO的“商业决策”,格局就小了。

这更像是一份“合规成本”。

就像你开公司要交税、要应付消防检查一样,当你在美国这个地盘上混,拿着IRA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巨额的补贴,你就得交一份“政治税”。

这份税不是直接从你利润里扣,而是让你用更贵、更低效的方式去生产。

这笔账我们来具体算算。

第一笔账,是特斯拉自己的“金钱账”。

从中国采购,优势是什么?

便宜、快、质量稳定。

一个高度协同的产业链集群,能把成本压到极致。

特斯拉2年剔除中国零部件,全球供应链迎调整期-有驾

现在要换成美国本土、墨西哥或者其他地方的供应商。

先不说能不能找到,就算找到了,成本能一样吗?

一个新工厂的良品率爬坡要多久?

一个新团队的磨合要多久?

这些都是隐藏的成本。

特斯拉这几年毛利率一直在降,市场竞争压力山大。

在这个节骨眼上,主动给自己增加一大笔成本,这在商业上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这笔成本和IRA补贴比起来,他觉得“划算”。

说白了,就是用增加的生产成本,去换取那7500美元一辆车的补贴资格和后续在美国市场发展的“平安符”。

这是一笔交换,不是一笔投资。

特斯拉2年剔除中国零部件,全球供应链迎调整期-有驾

第二笔账,是美国消费者的“机会成本账”。

表面上看,消费者买符合条件的特斯拉,能拿7500美元补贴,好像赚了。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

首先,这笔钱是所有纳身穿税人出的。

其次,供应链重组的成本,最终一定会体现在车价上。

可能特斯拉不会直接涨价,但它可能会减少折扣,或者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内饰用料、一些小零件上,把成本给省回来。

更重要的是,你为了拿到这笔补贴,买到的是一辆在“非最优”状态下生产出来的车。

它的成本本可以更低,质量本可以更好。

这笔隐形的“机会成本”,是大部分人算不清的。

第三笔账,是中国供应链的“风险与机遇账”。

丢掉特斯拉这个大客户,短期肯定肉疼。

特斯拉2年剔除中国零部件,全球供应链迎调整期-有驾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次“压力测试”。

过去我们总说,要警惕对单一客户的过度依赖。

现在“狼”真的来了,反而会倒逼这些优秀的供应商加速全球化布局。

你看宁德时代、比亚迪,早就去欧洲、东南亚建厂了。

它们的目标,早就不是只给特斯拉供货,而是要成为全球所有车企的供应商。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对企业和对我们个人投资,都是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看,马斯克这一刀,客观上成了中国供应链企业“断奶”和“出海”的催化剂。

第四笔账,也是最有意思的一笔账,是特斯拉竞争对手的“相对收益账”。

当特斯拉在费劲巴拉地重整供应链,把大量管理精力耗费在“做选择题”上时,它的竞争对手们在干嘛?

比如中国的比亚迪、蔚小理,它们没有这种政治负担,可以一门心思地搞研发、降成本、铺渠道。

特斯拉2年剔除中国零部件,全球供应链迎调整期-有驾

欧洲的老牌车企,大众、宝马,嘴上说着要“多元化”,身体却很诚实,继续和中国供应商深度绑定,因为它们要的是实打实的性价比。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局面:特斯拉被一张无形的网给罩住了,它必须戴着镣铐跳舞,它的优化空间被人为限制了。

而它的对手们,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解。

一两年内可能看不出太大差别,但把时间拉长到三五年,这种“相对优势”的积累,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你在这儿忙着“站队”,人家在那儿忙着“迭代”。

最后谁跑得快,还真不好说。

所以你看,这事儿的本质,不是谁“砍”了谁一刀那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社会实验。

实验的核心是:政治意志能在多大程度上扭曲经济规律?

一个产业的崛起,尤其像电动车这样复杂的制造业,靠的不是一两个天才或者一两家公司,而是一个庞大、精密、高效的“生态系统”。

特斯拉2年剔除中国零部件,全球供应链迎调整期-有驾

这个生态系统里,有原材料、有技术工人、有物流网络、有上下游几千家企业的协同。

它像一个热带雨林,一旦形成,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你想在沙漠里凭空复制一个雨林,光浇水施肥是不够的,你得把整个气候、土壤、微生物环境都搬过去。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谓的“去中国化”,最后很可能变成“去中国化的表面文章”。

一些零件绕道墨西哥、越南组装一下,贴个新标,本质还是那个“中国芯”。

这种事,在过去的各种贸易战里,我们见得还少吗?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看懂这笔大账,其实是为了想明白自己的小账。

在这样一个全球供应链被强行撕扯的时代,不确定性是唯一确定的事。

这意味着,任何依赖单一国家、单一市场、单一模式的资产或个人,风险都在急剧增加。

企业需要全球化,个人资产的配置,是不是也该有点全球化的思路?

当一个地方的规则因为非经济因素而剧烈变动时,你是不是应该在其他规则更稳定、更可预期的地方,留一点备份?

这可能才是马斯克这堂课,教给我们的、超越了商业和八卦的、更值钱的一课。

至于特斯拉的未来,就让市场去验证吧,我们只需要看着,然后想好自己的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