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稳定!安世中国正式恢复芯片供应
近日,安世中国宣布恢复芯片供应,并正式向欧洲客户发布了通知。这一消息意味着,安世中国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与安世荷兰总部的纠纷后,终于解决了供应问题。荷兰总部因一些争议行为而导致了双方关系紧张,甚至涉及资产冻结和运营干预,导致一度陷入困境。
为应对荷兰的无理要求,中方果断采取了措施,实施出口禁令,直指欧洲车企的“命脉”。这种行动导致了不少欧洲车企出现芯片短缺的问题,宝马、大众等品牌甚至面临停产的风险。如今,安世中国宣布恢复供应,显然给这些车企带来了喘息之机。
安世中国的产业布局显示,东莞工厂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东莞工厂不仅是安世中国的主要生产基地,且负责了该公司全球80%的产能。特别是在芯片封测领域,东莞工厂的地位举足轻重。根据《中国电子报》的报道,每五个汽车芯片中就有四个经过东莞完成封测,这一环节是芯片出厂前的最后一步,决定了芯片是否能投入实际使用。
如果没有东莞工厂的支持,安世荷兰总部就无法完成实际生产,甚至只能成为一个空壳。正如《华尔街日报》所指出的,没有产能支撑的技术和设计,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无法真正落地。
东莞工厂的产能优势,也在全球芯片短缺时凸显出来。2023年,全球芯片供应紧张时,东莞工厂优先保障汽车芯片供应,许多车企甚至派专人驻守东莞,确保能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芯片。这一产业集群的优势,巩固了东莞工厂在全球芯片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车企焦虑:芯片短缺成生产瓶颈
对于欧洲车企来说,芯片短缺已经成为生存危机。以大众汽车为例,其沃尔夫斯堡工厂的芯片库存只剩下半个月用量,部分生产线已经放缓生产速度。宝马也面临类似问题,供应链团队几乎全天候开会讨论如何确保芯片供应。在这种困境下,欧洲车企不敢与掌握核心产能的东莞工厂抗衡,因为一旦芯片供应出现问题,整个生产线可能随时停摆,损失将是数亿欧元。
在这种压力下,车企主动向安世中国寻求更多的供应保障。宝马和大众等车企迅速与安世中国签订协议,保证自己的产能份额。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新的协议中还加入了人民币结算条款,显现出人民币在全球芯片交易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背后,正是东莞工厂强大的产能支撑起了这一切。
产能硬实力决定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这一事件也揭示了全球产业链中的一个深刻真相:产能才是硬实力。过去,技术和品牌被认为是竞争的核心,而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没有产能支撑,技术再先进也无法真正落地,品牌再响亮也无法完成生产。
《经济学人》的报告中也提到,未来全球产业链的竞争将转向“技术+产能+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而掌握核心产能的地区将占据主导地位。东莞芯片封测基地的成功案例证明,拥有关键产能的地方将有能力主导全球产业链的竞争。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的推进,类似东莞的核心产能枢纽将越来越多,支撑中国企业的发展,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
未来,中国在更多领域,比如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能够通过建立核心产能基地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最终形成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这种基于产能的产业优势,终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通过这次事件,中国的产业优势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巩固,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