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A爆红冲进车企发布会,算力数据成本飙升,中小车企纷纷掉队

据说,每逢技术升级,行业都会经历一次“大逃杀”:有人手刃前辈,有人背刺队友,有人自嗨到天明,最后却只剩一地鸡毛。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难得乖巧了一回,没等警钟敲响,VLA模型就像装了氮气的下水道老鼠,嗖一下钻进了每家车企的PPT、发布会和年终报告里面。大佬们的表情各异,有一副谈笑风生的老狐狸,也有抢购算力闹肚疼的小白兔,还有被“长尾问题”咬到脚后跟,正努力捂伤口的笨熊。

VLA爆红冲进车企发布会,算力数据成本飙升,中小车企纷纷掉队-有驾

VLA的一夜爆红,大有当年直播带货、元宇宙的既视感,“能不能干掉华为特斯拉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先造个VLA,否则明年开会没台词。”今年这技术红利,像是夜市里的糖葫芦,又甜又扎嘴,一口下去嘴里全是算法、token和参数,还有供应链供应商的隔夜冷饭。讲白了,VLA(视觉-语言-行动,Vision-Language-Action),就是让机器先学会睁眼说瞎话,然后左右横跳,大概率还能给自己鼓个掌,场面异常壮观,观众热泪盈眶。

VLA爆红冲进车企发布会,算力数据成本飙升,中小车企纷纷掉队-有驾
VLA爆红冲进车企发布会,算力数据成本飙升,中小车企纷纷掉队-有驾
VLA爆红冲进车企发布会,算力数据成本飙升,中小车企纷纷掉队-有驾

你问今年为啥VLA突然上桌?其实不是科技进步太快,而是都市NOA和Robotaxi之间空了一大块,高手都认识到谁率先搞定量产,谁就能在VC和新闻联播里获得姓名。VLA一开场,爱折腾的理想、小鹏,永远不怕UP主的碰瓷和网友的调侃,i8、P7翻新一波,数据里程火速注水。即便“交付即OTA”,高阶智驾也变成了“高烧智撅”,大家都懂的,一瓶藿香正气水未必救得了技术崩盘,但炼出来的大模型却全在比谁的token浓度高。

VLA好不好,不好说,但贵是真的贵。单是一组句号量的算力和一片云端服务器,就足够让大多数中小车企破产四次,复活五次,再被现实拍死六次。你疯狂加token,他猛拉参数,动不动一个数据标注费就能让财务主管夜里哭晕厕所。“千卡云训练、千TOPS推理、千亿公里数据”,这破工程如果ROI不拉负,估计地球引力还能拯救铁锅炖大鹅。

那些年销量还没高校毕业生多的“小厂”,活脱脱是被技术巨擘按脸踩在了地板上。谁家没“端到端1.0”的遗产,那叫积累;谁没玩转VLA之“视觉-语言-行动”闭环,抱歉,从Tomorrow Never Knows到Alive In The Past,总得知道怎么写if-else吧。否则模型怎么搭,正经的团队还没找程序员把工程积累迁完呢,老板已经跟风休克疗法买半成品了。

有人说规则算法写得好,最起码能让智驾扎着安全帽通关,成不了神也不会送走乘客;可到了VLA赖以生存的新纪元,研发成本像打车一样,“高峰期加价,节假日三倍”,你不被英伟达芯片限量,数据还被新势力锁仓。人家头部企业早早把40万片算力打包带走,你要是上线慢点,只能参与最后的竞拍,还得加个溢价当“智驾韭菜”。

以哪吒为例,“落后就要挨穷”不是一句空话。自家的云训练集群一年烧掉的RMB,可以让半个西部小镇提前实现小康。你说买模型?前排不卖号,后排没数据,中间还要持续分成,搞得转型不像换台灯泡,倒像填太平洋。二线品牌三线出头,如今买芯片没配额,造数据没钱,连出路都要做“车界富士康”,顶多能把焊接效率练到出神入化。

而那些曾经依靠英伟达Orin-X或者地平线征程5“公版域控”吃饭的中低端车企,年年都有方案买,年年都有芯“上车”。即便万一数据短缺,外包给Momenta、觉非科技一补就齐活,多省心啊。现在倒好,“套餐”直接被头部企业提前“锁仓”。小伙伴们原本“谁出钱谁买芯”,现在几乎成了“让你抢都抢不到”。大家终于明白供应链不讲武德,堪比iPhone抢购,只不过资本市场的段位,比真实世界更恶劣,抢不到芯片,模型再牛逼也只是空有噱头。

生存困境逐渐清晰:大厂用“算力-数据-算法”黑科技筑起铜墙铁壁,小厂被敲碎了丢进循环利用池,有点像汽车版的蜜雪冰城大战瑞幸——只不过结果在人力、物料和创新“自杀式内卷”中,大家都没捞到便宜。连研发F1赛车的老板都得承认,比起烧钱,智驾更烧生命力。

技术路线还不止一条。VLA如今正热,华为、蔚来等又玩起了世界模型(WA)这套新把戏,号称AI能批量想象出N种Corner Case,“我不认识物体,我就每天编故事给AI听,看它还能被唬住几回。”可惜车是在三维空间里跑的,不是靠讲故事解决物理规则,每天喂模型“王婆卖瓜”,半路失控你可别怪AI没警告。理想、小鹏为啥要死磕VLA?并非情怀爆棚,而是合着二线市场见底,纯靠堆家电拉不过问界的销量,这下好了,VLA一贴,CV、LLM、RL一起用,既帮自己招魂,还许未来给机器人示范技艺。

值得玩味的是,谁都想吃掉“长尾”场景那个草根大饼,但好景不常,熬到数据密度拐点,VLA能不能真降本增效还未可知。理想与小鹏虽然率先7x24小时赶工,72B模型就像锣鼓一点响,还没吓唬完投资人,二线车企已经掉队跟不上节奏;至于产能和数据,大家卷来卷去总觉得“巅峰时刻”永远遥不可及。

当然,华为现在手里有九成智驾市场不是没原因,毕竟人家是“软硬一体化+数据绑定+给车企上紧箍咒”三位一体。与其说是“智驾寡头”,不如说是“掐尖高手”:算法不是最大,钱也不是最多,但能掐住供应链和客户。VLA虽然把泛化能力吹上天,可离全面落地也还有不小距离。再说,大模型落地,往往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抢跑,真成不成还得看工程师能不能熬过KPI和脱发。

看得出来,无论VLA如何花式升级,行业壁垒被垒得越来越高。顶流车企集体玩“内循环”,二三梯队抱着中间件过冬。你想进入主流玩家俱乐部?得先问账户余额和朋友圈资金链坚不坚固。新瓶装旧酒,算法、芯片、数据三位一体,如今成了“少数派的特权游戏”。正如那些命途多舛的中小厂,拼接出来的智能驾驶堆料,最后不是被自研崛起的巨头“溢价收割”,就是沦为被淘汰的对象。“大逃杀”名不虚传,说到底仍是一地废弃硬盘和泪水,并没有什么诗和远方。

至于未来嘛,有关智驾产业“下一个风口”的段子,已经快赶上房地产和奶茶加盟的笑料频率。谁能解决“长尾问题”?投资人、技术派和舆论场,每人都在扮演“救世主”,可惜现实像《大逃杀》:总得剩下那个笑到最后的,至于舞台中央究竟爬出来的,是理想、小鹏、华为,还是特斯拉二号,谁都说不好。最怕开疆拓土到头来,大模型“吃掉”了所有青春和编程bug,只剩下猝死的油腻程序员和被云服务器吸干卡里的智驾公司。

有人说下一轮产业升级,会把中小厂全部熬成富士康流水线,也有人幻想逆袭黑马杀出来让巨头跌跟头。至于我们普通人,不妨端杯枸杞茶,看热闹的大逃杀。这场“智驾流水席”,谁能捡到最后一个馒头,谁能第一个被罚下去,现在还没人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智驾行业的长尾,可能更像一条没有终点的高速,摇晃晃,一直留给每个还没掉队的人。

在荒诞剧场里,体面和笑点经常需要打包出售。智驾行业的洗牌,是新贵的自恋、老兵的自嘲,以及无人在意的中场悲歌。未来属于勇敢者,也属于苦逼存活到最后的“韭菜王者”。行了不说了,我还得腾出时间优化优化我的“人生模型”,毕竟下一个风口,八成仍然轮不到我。

VLA爆红冲进车企发布会,算力数据成本飙升,中小车企纷纷掉队-有驾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