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这事儿有意思了。
飞机上,万米高空,一个密闭的铁皮罐头里,“滋啦”一声,火光一闪,浓烟滚滚。你身边的人开始尖叫,有人在大喊“关掉!关掉!”。你闻到了刺鼻的焦糊味,脑子里瞬间闪过一百种可能性,每一种都通向一个不太美妙的结局。
这种好莱坞灾难片开头的场景,真实发生了。国航CA139,从杭州飞首尔,一个哥们儿行李里的锂电池,说炸就炸了。
然后呢?机组很专业,三下五除二把火灭了,飞机备降浦东,有惊无险,没人受伤。
折腾了五个多小时,乘客们终于又坐上了另一架飞机,继续奔赴韩国。故事到这儿,按理说应该是个挺圆满的结局:一次突发意外,一次教科书式的专业处置,一次乘客们捡回一条命的庆幸。
可你猜怎么着?高潮在后头。
国航给出了补偿方案:经济舱的,一人赔二百块;公务舱的,一人赔三百。
二百块。
三百块。
我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愣了半天,然后没忍住,笑了。这笑里,多少带点荒诞,带点无奈,还带点儿……怎么说呢?哭笑不得的凉意。
二百块钱,现在能干嘛?在上海浦东机场,可能刚够你吃一顿不怎么丰盛的简餐,再加一杯咖啡。也就是说,国航觉得,你那五个多小时的空中惊魂、行程延误、精神损失,其价值,约等于一份机场的牛肉面套餐。
公务舱多一百,可能是多给你加了个蛋。
这事儿你要是掰开揉碎了琢磨,那味道可就太冲了。
说白了,国航这操作,根本就不是“补偿”,这叫“打发”。像不像你小时候不小心把邻居家玻璃打碎了,你爸妈塞给你五块钱,让你去给人家赔个不是,赶紧把这事儿了了。这钱的意义不在于它能买块新玻璃,而在于一个姿态:“行了行了,给你钱了,别再嚷嚷了。”
这里面透着一股子居高临下的、程序化的冷漠。
我估摸着,国航内部肯定有这么一套SOP(标准作业程序)。发生A类事件,启动B方案,对应补偿标准是C。电脑屏幕上跳出几个选项,相关负责人鼠标一点,“叮”,二百块,不能再多了,这是规定。
整个过程,可能就像生产线上的罐头一样,精准、高效、毫无感情。
他们没想过,或者说,他们懒得去想,对于飞机上那些乘客来说,这二百块意味着什么。
那不是钱,那是一份“估价单”。
它告诉你,你的恐惧,你的不安,你的时间,在你所乘坐的这家庞大、权威、专业的航空公司眼里,就值这点儿。这是一种冒犯,甚至比不给钱还让人心里堵得慌。不给钱,你还可以骂他抠门,骂他没良心。给了二百,他反倒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已经做出补偿了呀!”
你看,多高明。用一个侮辱性极强的价格,买断了你继续抱怨的道德制高点。
这事儿让我想起很多职场上的破事儿。你为了一个项目,连续加班一个月,天天凌晨回家,头发大把大把地掉。最后项目成功了,老板拍着你的肩膀说:“小王啊,辛苦了,这个月给你发三百块全勤奖!”
你什么感觉?是不是想把那三百块甩他脸上?
一个道理。价值感被践踏的时候,那点小钱就成了赤裸裸的羞辱。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老姜你别这么偏激,这事儿也不能全怪航空公司啊!”
是,咱得把这洋葱一层层剥开看。
第一层,那个带电池的乘客。新闻里提了一嘴,是个韩国人。他带的什么电池?是不是那种在华强北五十块钱三个的“三无”充电宝?安检怎么让他过去的?
这事儿就引出了一个更深的逻辑。民航局三令五申,对充电宝、锂电池的规定写得明明白白,甚至前段时间还专门发文,严查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但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每天几百上千万的客流量,安检员就算长了三头六臂,也不可能把每个充电宝都拆开来验明正身。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筛子,网眼再密,也总有那么几粒不合格的沙子能漏过去。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一个系统性风险。今天这事儿出在国航,明天就可能出在任何一家航空公司的任何一个航班上。
所以,把锅全甩给那个倒霉的乘客或者某个失职的安检员,是懒惰的。
第二层,航空公司的处置。平心而论,空中灭火、紧急备降,这一套流程下来,国航的机组是专业的,值得点赞。他们在最关键的环节,保住了所有人的命。这是大功一件。
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儿。
一个在生死关头能救你命的专业团队,在处理后续“人情世故”的时候,为什么会显得如此笨拙和傲慢?
这就是现代大公司的通病——人格分裂。
一面是极度专业、高效、标准化的技术执行部门,他们负责解决“事”;另一面是同样极度程序化、以成本控制为核心的公关和法务部门,他们负责摆平“人”。
在机长和乘务员眼里,乘客是需要保护的生命。在公关和法务眼里,乘客是“潜在风险”、“索赔对象”、“舆情源头”。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让你满意,而是用最低的成本,把这件事从热搜上降下来,把法律风险降到零。
二百块,就是这个逻辑下的产物。它是一个经过精密计算的数字,既表达了“姿态”,又不会让公司“大出血”,更不会因为赔得太多而树立一个“坏先例”,导致以后所有延误都得按这个标准来。
他们算的,是一本经济账。而乘客心里翻腾的,是一本情感账。这两本账,用的不是同一个货币单位。
所以,这事儿的核心矛盾,根本不是二百块钱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在一个越来越依赖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来管理风险的社会里,我们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感受”,被排在了哪个位置?
你再想想,这种事还少吗?
你的快递被暴力分拣摔坏了,客服给你赔一张十块钱的优惠券;你的外卖等了两个小时才送到,平台补偿你一个五块钱的红包;你在网上买到假货,跟商家扯皮半天,最后他同意退货,但邮费得你自己掏。
每一次,他们都给了“说法”,都走了“流程”,但每一次,你都感觉自己像个傻子,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劲儿没处使。
我们好像越来越习惯于被明码标价,被各种“券”、“红包”、“小额补偿”来了结我们所有的不满和损失。我们的时间和情感,正在被碎片化、廉价化。
这次国航事件,不过是把这层窗户纸捅得更破了一点。它用万米高空的惊魂一刻和落地后的二百块钱,形成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对比,把这种“程序性冷漠”放大到了极致。
飞机上那些去看演唱会的年轻人,可能花了几千块买门票,结果在路上差点体验了一把“生命的终点站”。最后,航空公司告诉你:“别怕,你的恐惧体验券,我们报销二百。”
这黑色幽默,真是让人笑不出来。
说到这儿,我倒不觉得国航有多“坏”。它只是一个庞大商业机器的缩影。在这台机器的逻辑里,一切都可以被量化,被计算,被风险控制。人,只是其中最不稳定的一个变量。
而二百块,就是控制这个变量的最低成本的那个“补丁”。
下次,这个补丁会打多大呢?还是二百?或者,一百?
这事儿,你怎么咂摸这个味儿?评论区里碰一碰呗。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