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是黑的,偌大的展厅只剩一个清洁工和尚未完全断电的聚光灯。昨晚台上还站着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围着一辆全新的P7叽叽喳喳。如今车子静静停在展台中央,磨砂银的壳反射着昏黄灯光。你要是凑近些,能闻到混合着电子塑胶和新车油漆的味道。空气里浮动着类似高考刚放榜后学校大门口的兴奋和焦虑,不知是属于等待认购的消费者,还是属于造车人何小鹏自己。
假如那个坐在台上的人换做你,你会怎样?手握数十亿资本,团队千人,身后的对手比外卖小哥还多。要不要再豪赌一把?如果今夜的闪光灯之后,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哪一个环节还能重来一次?不过,轮到何小鹏,他偏偏是个喜欢冷静装死的人。在聚光灯下,他甚至连说话都微妙收敛,显得比P7的自动驾驶还惜字如金。
11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新势力三家——蔚来、理想和小鹏——早变成了中国汽车江湖上三大范本。李想高谈阔论,从童年聊到风口浪尖;李斌则高情商安抚粉丝,仿佛什么都能化险为夷。至于何小鹏,台下记者一通猛攻,他能回避就回避,必要时扔出几个“战略”名词,听得你一头雾水。这一季的《十字路口》节目,大家都爱把“气场”比较来比较去。可冷静归冷静,数据终究不会装假。那天节目上线,网络关于何小鹏的讨论数比他自己那场发布会还多,指标翻了一番,热度像被浇了汽油的篝火蹭蹭往上跳。
回看何小鹏这十来年,其实他从没打算演出什么热血沸腾的创业伦理剧。他年纪轻轻读完华工,进过亚信,折腾过互联网,最早对“财富自由”的理解也跟买彩票没啥两样。不过这哥们赌性没彻底重,买彩票不靠谱,买房没底气,投机没天赋,最后实打实靠创业——UC那个浏览器,卖给阿里才熬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四十亿美金,数字很漂亮,但财富本身并没给他太多成就感,更多像一道证明题的答案。
如果说他现在是个对消费不再眼红的人,倒不是因为什么顿悟,只是花钱踩过的坑够多了。做过几笔不懂的投资,亏得心服口服;后来慢慢总结——钱这东西,最好只下自己懂的赌注。说得好听点,叫“科学看待金钱”;说难听点,其实就是花冤枉钱交了学费。
转折还得等到造车这一环。2014年,他投入到橙子汽车,还以为“做电动车比造传统汽车容易”,毕竟特斯拉的体验是摆在那儿的诱饵。“造车很简单”的错觉在行业里几乎是标准配置,没人能幸免。结果等真下水,血海一片,才知浅滩易行,深海易命。等到自己亲自管公司,才知道一台新车的背后,是几百种工艺、几十亿投入、四五年不间断的紧绷神经。最希望灵感一闪就能快速上线的互联网习惯,放到车厂里就是个笑话——此处请配合硬核工程师的灵魂微笑。
管人、管生产、管品牌,来自汽车和互联网的两派人马天天掐架。一屋子“师兄师弟”,表面上温情满满,私底下谁也不服谁。何小鹏说自己暴脾气,偏公司里还有更暴的王凤英,两个火山偶尔擦边,幸好有隔音玻璃,管理层都靠“大师兄”“二师兄”排班。说是开放平等,现实却没法兼容那么多理想主义色彩。生产车间讲起来半军事化,用书面语说叫“流程规范”,其实有时就是气到拍桌子。但拍桌子归拍桌子,自己也怕脾气坏了误事,还是得提醒下属:别光想着“做自己”,还得能“做下去”。
其实摆在小鹏汽车面前的问题一点不稀奇:市占率、品牌高端化、用户粘性、产品利润、企业协作,每一样都能拍成连续剧。小鹏P7的新车上市,是一次声量的短暂巅峰。可热度过去之后,接下来市场怎么给出回音,才是决定命运的时刻。何小鹏坦白自己更擅长技术,“慢公司”不是抱残守缺,而是每一步都从技术突破往返推。亏损得久点,倒不是拖延,而是行规所逼。互联网行业一切讲快,车厂讲“工艺积累”,一把斧头砍下去,只能慢慢磨刀。
而且现在的造车谈不上“春天”。定个小目标:今年Q4争取头一把盈利,闻起来有点“领导人式乐观”,不过至少比美好愿景来得接地气。新一代低价车型,小鹏MONA、P7+,销量蹭蹭赶进度,亏损不断收窄,可要持续成长,缺的从来不只是几款走量的产品。向上也难,下沉也难。你如果是何小鹏,是继续靠慢跑等风,还是赌上全部轻装拉升,出其不意另辟蹊径?
何小鹏说,和互联网产品经理转行搞车最爽的是,他能直接触碰到“物理世界的质感”——亲手打磨一辆车,比在云端推推按钮更踏实。这大概就是科研男特有的浪漫了。可浪漫是浪漫,每步协同、每场内斗、每桩质量事故、每个猝不及防的亏损,明码标价,创始人早晚得用业绩还账。造车很苦,但人往往苦到一定程度反而学会自嘲。自嘲维持理智,也是幸存者的温柔用法。
11年造车,当初的“副总裁”们一口一个“大师兄”,人情味看似很重,但管理成熟之后,是否还真能“平等如初”?电动车赛道的淘汰赛进行到中盘,每个玩家都如履薄冰。何小鹏说三五年后行业只剩下五家,没谁已经上了船票,包括特斯拉。这么说未免有点黑色幽默:大家都在水底游泳,裸泳的还没浮出水面,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会成为最后一批失温的人。
如果让我非要下个结论,倒也简单:造车这行,不怕不懂技术,怕的是一知半解却不肯认错,怕的还是时间比你学会的道理更快。等到下一次台下的灯光熄灭,那些留在场上的人,又该如何跟自己和解?
所以,如果你突然被告知,这场11年长跑的路,其实到这里才刚刚热身,你还会继续吗?你等的“用户”真的存在,还是只是造车人的自我安慰?在时间和成本的高压下,“理工男的慢公司”究竟是固执,还是幸存的必要?
这不是何小鹏一个人的作业表——是中国新一代创业者集体交作业的时候。至于最后的评分标准,也许还得等新一天展厅灯亮,台上的车重启那一刻,谁跑得更慢、谁活得更久。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