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汽车市场,简直是新能源技术的“大染缸”,而增程式汽车,无疑是其中最受瞩目的“新色”。
就在我们还在品味这股“新色”带来的独特体验时,车界已然掀起了两极分化的讨论。
一边,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掷地有声:“增程式非过渡,实乃未来主流!” 这句话,如同《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经典,为增程式描绘了一幅光明前景。
可另一边,比亚迪王传福、蔚来李斌,乃至将增程式做到极致的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却集体发出了“警告”:“增程式仅是过渡,五年内或将消亡!” 这番言论,不免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阵营对垒,观点相左,火药味十足。
一边是销量以惊人的63%同比增速蹿升,成为市场上的“宠儿”;另一边,却是行业巨头们发出的“死亡预告”。
那么,这辆载着“真香”标签的增程式汽车,究竟是值得拥有的“良驹”,还是应该敬而远之的“过客”?
2024年,增程式汽车销量突破118万辆,这数字本身就足以令人侧目。
更关键的是,在2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它占据了超过60%的份额,这足以说明,市场正在用真金白银投票。
理想、问界、零跑等品牌,正是凭借增程式技术,在激烈的竞争中开辟出了一片新天地。
车主们为何对其青睐有加? 用车社这就为您深度剖析:
一、 驱散“里程焦虑”的阴霾,拥抱“诗和远方”
对于许多人而言,新能源汽车最绕不开的“心魔”便是续航里程。
增程式汽车巧妙地解决了这一痛点。
日常通勤,纯电模式即可满足200公里以上的需求,既经济又环保,如同苏轼笔下“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淡雅。
而当需要长途跋涉,奔赴“诗和远方”时,增程式的优势便淋显得淋漓尽致。
5分钟的加油时间,便能迅速“回满血”,续航无忧。
这比在服务区漫长的充电等待,无疑是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需求的“效率之选”。
想象一下,当你的朋友还在为充电桩排队,而你已加满油,悠哉地哼着小曲,驶向远方,那种从容与洒脱,岂不美哉?
二、 “价格屠夫”的锋芒,直击纯电的“软肋”
增程式汽车之所以能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其价格优势是不可忽视的关键。
相较于同级别纯电动汽车,增程式车型通常配备容量更小的电池组,这直接降低了制造成本。
动辄数万元的价格差异,使得增程式汽车成为许多消费者触及高端新能源的“敲门砖”。
这仿佛是《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增程式汽车深谙市场需求,通过成本控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易企及的“新势力”体验。
如今,10万级别的增程式车型已然出现,这无疑给纯电动汽车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压力。
三、 “绿牌”加持,更享“省心省力”的用车新体验
新能源汽车的“绿牌”身份,在限牌城市已是显而易见的好处。
而增程式汽车在用车成本上的优势,同样不容小觑。
由于发动机主要承担发电任务,而非直接驱动,其机械磨损相对较小,保养频率和费用也自然低于传统的燃油车。
这就像是,你花了一份钱,享受了两种动力的便利,却只需承担一份动力系统的维护成本。
这种“省心省力”的用车逻辑,对于追求高效率、低成本生活的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然而,在这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隐忧”。
许多网友直言,增程式汽车的逻辑,宛如“画蛇添足”,存在能量的“二次损耗”。
发动机燃烧汽油发电,再由电动机驱动车轮,这中间的能量转化过程,会产生约20%的能量损失。
这就像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增程式汽车的“二生三”过程中,似乎有些“漏损”。
尤其是在高速行驶状态下,增程式汽车的油耗表现,有时会让人“心头一紧”。
例如,有车主反映,在亏电状态下,理想L7的油耗竟飙升至7.6L/100km,这与许多传统燃油车的表现已然相差无几,甚至更为夸张。
这种“油耗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作为新能源车的优势。
更具颠覆性的是,增程式汽车的“未来命运”,可能被一项正在加速成熟的技术所“改写”。
2027年,被誉为“增程式终结者”的固态电池,预计将实现量产。
这项技术,如同《山海经》中记载的“神物”,拥有颠覆性的潜力。
想象一下,未来电动车续航突破1500公里,充电10分钟就能跑500公里,并且彻底消除自燃隐患。
这将是何等畅快的用车体验?
电池工程师们的“一语道破天机”:“当充电像加油一样快,谁还需要背着发动机跑?” 这一问,直击要害,让增程式汽车的“存在价值”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电池巨头正全力推进固态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宝马甚至已果断叫停增程式项目,将资源聚焦于纯电技术。
这场围绕新能源技术的“军备竞赛”,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那么,五年后,增程式汽车的命运究竟如何?
它或许不会像“敝帚自珍”那样被完全抛弃,但其市场份额,很可能被大幅压缩,沦为特定细分市场的“小众选择”。
2030年,一线城市对燃油车的禁售将成为现实。
届时,增程式汽车“烧油发电”的环保属性,将受到更严格的审视。
政策的“断奶”,无疑会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更何况,当固态电池实现规模化量产并降低成本后,增程式汽车“油电两套系统”的复杂性,反而可能成为其“成本劣势”。
李想“3-5年寿命”的预言,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技术发展的必然推演。
因此,当下购买增程式汽车,更多的是在与“时间赛跑”,赌的是技术迭代的速度。
如果你身处“充电荒漠”,且长途出行需求旺盛,那么2025年的增程式汽车,依然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它能为你提供一段相对平稳的过渡期,让你在享受新能源便利的同时,不必为充电问题“辗转反侧”。
然而,若你目光长远,对未来技术趋势有敏锐的洞察,那么2027年固态电池的到来,将是一场“技术革命”。
届时,充电速度和续航能力的飞跃,将彻底改变电动汽车的用车体验。
届时,谁还会愿意为那套“烧油发电”的增程系统,额外支付数万元的成本呢?
增程式汽车,更像是《诗经》中的“蒹葭苍苍”,在水一方,承载着一代人的新能源出行梦想,却也预示着一种技术的“渐行渐远”。
它解决了市场从燃油向电动过渡期的“里程焦虑”,让更多人感受到了科技的进步。
但随着“彼岸”——即成熟的纯电动技术——的逐渐清晰,增程式的“身影”,终将变得模糊。
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购车抉择?
增程式汽车的“真香”定律,在你看来,还能持续多久?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关于未来出行方式的“未解之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