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海鸥6.98万背后:4万元物料成本+2成毛利率,这个定价模型还能往下探多少?
合肥长丰工厂的产线上,每76秒就有一台海鸥下线。车身钢材占比61%、八合一电驱、刀片电池CTB结构、国产京东方屏幕——这些零部件的采购清单加起来,大概是4万块出头。终端指导价6.98万,扣完税费渠道成本,实际到手6万多一点。中间那一万多块的差价,就是这场价格战的全部底牌。
去年陪做供应链的朋友去工厂调研,他盯着生产线看了半天,回来路上说了句:“这个打法,留的余地有点大。”我没接话,有些账不用算太透。
一套系统顶过去七八个零件包
海鸥用的e平台3.0 Evo,最核心的变化在电驱总成。传统车企做三电,电机找一家、电控找一家、充电模块再找一家,最后还得攒到一块儿调试。海鸥直接把电机、电控、减速器、充电、热管理八个模块塞进一个壳子,线束长度砍掉四成,装配工位省了三成。
这种集成化带来的成本优势,可能比表面数据更实在。单台电机物料成本压在三千以内,行业平均水平大概四千五。零部件数量少了,供应商管理成本也跟着降。平台还能跟海豚、元UP共用电子架构,模具摊销又是一笔账。
刀片电池的逻辑也类似。青海、襄阳、济南几个基地产能爬坡之后,单度电成本降到三毛八左右。38.9度电的电池包,物料成本一万五不到。CTB技术省掉传统模组壳体,结构件成本又能砍个八个点。自己做电芯、隔膜、电解液,整套电池系统比外购方案低了两成多。
电控用的IGBT 4.0芯片也是自研自产,单价比外采英飞凌模块便宜一半。部分批次还在试装碳化硅模块,虽然当前成本还没降到位,但长沙基地的6英寸晶圆线已经在跑,预计年底能把成本压到八百以内。
该给的给足,该省的一点不留
翻开海鸥的配置单,会发现它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挺到位。
10.1英寸旋转屏,京东方供货,物料成本四百左右;车机芯片用联发科MT8666,采购价两百不到;激光雷达、高精地图、5G模块全部砍掉。整套智能座舱硬件成本控制在两千五以内,但日常使用并不糟糕——语音识别、OTA都是自研系统,省下来的第三方授权费也是一笔。
车身材料也讲究实际。高强度钢占六成,热成型钢控制在一成左右,碰撞测试拿了C-NCAP五星。前悬架用冲压钢副车架代替全铝方案,单件成本降六百;保险杠和翼子板跟海豚共用模具,开发成本摊薄三成。整个白车身物料成本八千五,同尺寸燃油车大概要一万二。
热管理系统做了高低配分化。高配车型装比亚迪自研热泵空调,零下七度环境能把续航提升一成,压缩机自产,成本一千八;低配保留PTC方案,成本再降三百。这种差异化配置策略,把热管理模块平均成本控制在一千二左右。
七成自供率撑起来的成本护城河
弗迪系公司把核心零部件基本包圆了。海鸥整车72%的零部件来自比亚迪体系内部,电机电控电池车灯线束中控屏都是自家货。内部转移定价比市场价低15%到20%,还能规避外部供应链波动风险。
这种垂直整合带来的优势,在财报数据里看得很清楚。比亚迪单车毛利率22%,海鸥作为入门车型,毛利率也能维持在15%以上。
合肥长丰工厂年产能30万台,今年一季度单月产量突破2.8万。制造业有个规律:产量翻倍,单位成本降一到一成五。海鸥上市两年累计销量破五十万,规模效应已经体现得很明显。单台制造费用从初期的六千五降到现在四千八,要是年销量能上五十万,这个数字还能往下压。
营销渠道成本也压得很低。三千多家门店流量共享,海鸥几乎不投传统广告,单台获客成本五百不到。新势力品牌平均获客成本三千多,这个差距最终都转化成了定价空间。
那一万多块的缓冲带意味着什么
按6.98万起步价算,扣掉增值税六千二、经销商返利两千、物流费八百,终端实际收入6.08万。综合BOM成本4万、制造费用0.48万、研发摊销0.2万、管理费用0.15万,总成本4.83万,毛利率20.5%。
这意味着即便终端降价到6.28万,降幅一成,毛利率还能守住15%。在A0级纯电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这个价格缓冲带留得其实挺足。
去年跟几个经销商聊天,他们提到一个细节:海鸥的库存周转天数一直控制在25天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说明产销节奏卡得很准,资金占用成本也被压到了最低。
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这车到底还能往下探多少?看看那个两成的毛利率缓冲带,或许就能找到答案。这场仗,大概率还没到收官的时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