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开车出门,踩油门的瞬间,我就有点微妙的感觉——似乎这两个月的政策风变得更紧了点。刚在微博偶遇一个朋友,他说:你知道吗,现在好多市都在打击二手车交易,特别是大城市,像我们池州,就突然来个暂停业务,突然让我想到,咱们这边的车还真是得赶紧转。这事我估算,也就只过去了一两天,但心里总觉得这个时间点挺巧。
去年年底我还记得,统计了一下那会儿市场平均一款二线紧凑SUV的保值率,买十年车,折旧大概在45%左右(这数据估算,样本不够多)。换句话说,车越用越值钱的情况少,不过去年碰到一波行情,二手市场价格瞬间升了点。这一波突然暂停,是不是跟供应链变动有关?我倒觉得,确实不能只看表面。供应链断裂导致配件成本推高,尤其是芯片缺货,生产时间拉长,车企的日子不好过。这就像拼装一辆模型车,把哪个零件少了,拼出来的整体效果就不同——一样的车型,零部件的供应难易直接影响到车的交付时间。
我还记得前几天和一个行业朋友聊天,他说:他们其实在调节节奏,怕消费太猛,压力大了。我心想,这不是简单的政策一刀切,而是供应链新变化带来的节奏调整吗?不过车企的研发也是个不断调节的过程。研发就像是在夹心饼干里夹布丁,想两面都吃到好,结果难免要妥协。最近我发现,许多新车型都短板越来越明显,比如底盘调教不够细腻,但又追求低成本。这个其实反映出,整个产业链在快速变革,研发的碎片化越来越严重。
又想到一件事——前几天去4S店看车,销售推销的那一套迎合需求,其实我心里清楚,很多时候他们能说出来的,也不过是厂里预先打好的模板。问到关于变速箱平顺性,对方说:最新的CVT变速器,承诺减震效果更好。可我从试驾体验到,换挡还是有点突兀,主要还是零部件调校没有跟上,不过这不怪店里,毕竟那么点时间改,也就两三个月的事。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那个刚好在修理厂打工的兄弟说:你看,现在客户买新车一半都怕买错,二手车更迷糊。我注意到他们的价格标,放眼望去,15万左右的车型,有些二手车估算折价在7到9万(估算/样本少),其实还接受度挺好的,至少比起之前少那么几千的跌幅要好。想想二手车的心里价,是不是其实也是个心里账?他们的心理预期变化很快,那些新鲜空气串通着市场情绪。
我还在想,城市补贴的政策,像池州突然暂停,搞得我都琢磨:是不是也有押注策略?把部分市场资金提前抽离,等再放开,或许还能拉长市场生命线。哎,真是复杂的博弈啊。
我也有个疑问:如果供应链持续紧张,未来车厂会不会逐渐转向订制化生产?就像你到餐馆点菜,不客户喜欢的快餐,但要求能满足个性化,估计很多厂商会缩短批量,逐渐走向定制。这个猜测我不太确定,但总觉得,产业变革远没有想象那么平顺。
说到这,我真的有点懒得整理所有的资料渠道,毕竟,各个地方政策变化快,比如咱们池州这边政策暂停了,下一步说不准还会又调整。信息互通其实没想象中那么快,很多时候还是要靠人际网络里传递。比如那售货员一句话,可能就能帮你提前预判政策风向。
我还在琢磨,买车的人是不是越来越理性了?还是因为变化太快,很多人连价格心理都转不过弯。就我观察,身边一些朋友,买车除了价格,一点点细节都能影响选择,比方说,车室隔音做得怎么样?车窗开合手感好不好?这些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决定了他们心里值不值。
那前面提到的供应链,还让我特别想到,就是芯片短缺其实也像生活中的快递寄错,本来量身定制的零件一下子变成临时仓库货,时间越拖越长。而且成本中油耗和维护费怎么想到的?大概是我随手算过的——一辆车100公里油耗估在8L(体感/估算),算7元每升(估算/不够精准),那么每百公里油钱差不多56元。假设每个月跑2000公里,油费就是1120元,要还考虑保养和保险成本,这总成本其实挺折磨。
对了,那个修理工叔叔曾经说:现在的车,小毛病多,修起来不比以前便宜。我心想,真的是技术复杂,修理成本也上去了。但问题是,这个复杂能不能换个角度看?加点智能辅助,未来除了维修难,还会不会出现只要调试几个点,车就能自己适应?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没细想过的假设:也许,未来的车会逐渐变得更简单,让懂的人少了,变成一种服务即硬件的模式。这个猜测不太靠谱,但想象一下,修理变成软件更新;换个零件变得像换个APP一样简单。
回头看看,买车除了资料就是心情的纠结。每次试驾完,我都觉得——车里这个按钮还能再平顺点,那个调节还能更细腻点,但现实往往是,生产流程早就定好了线。你说,未来会不会就如我想象的那样,车变得用料更少,技术更复杂,但感受更平衡?一辆车在我手里,还能变得像我想的那么懂我吗?或者,它们的到底藏在哪里?
(这段突然停顿,心里就像问自己:我们折腾半天,究竟在追求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