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危机重生:为何濒死企业还能继续存活?别再欺骗消费者

威马汽车最近又登上了新闻头条,这家快一年没动静的车企宣布找到了新的投资伙伴,准备恢复生产,冲刺百万辆的目标。

这消息挺让人振奋,但把账一算就发愣了——公司背负的债务竟然高达260亿元,而新投资的深圳翔飞注册资金只有1亿元,差距真是挺大的。

更有趣的是,这家投资人的关系企业宝能汽车,自己在西安的基地早就搁置不用了,车间里的机器人都布满灰尘,可隔壁却盖起了商品房在卖。

像这样的怪事,在车圈里也不算稀奇,众泰汽车的工厂和股票被法院挂出来拍卖,结果没人敢接盘;恒驰汽车今年一直在找买家,传出了不少消息,可直到现在也没见有啥实质性进展。

据说哪吒汽车东边的资本要接手一事,闹得挺热闹,可一阵风之后就没了下文。这样的车企,就像卡在门缝里的那个人,既进不了市场,又掏不出牌,成了业内人叫的“僵尸车企”。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现在国内大约有250家整车制造企业,其中集团型公司就多达60多家。你想啊,这规模,真是挺大的了啦。

就这样算的话,每个省份大约能瓜分到8家车企左右,而全年汽车的销售总量也就不过在3000多万辆上下。

比亚迪去年单店销量就超过了300万辆,可是一些车企拿着政府补贴,一个月下来也就卖个一千来辆,还死撑着不放。

这些“僵尸车企”为什么还能坚持着呢?主要还得归咎于地方政府的帮衬,汽车厂能带来就业、税收和GDP,地方当然不舍得放手。

北京顺义区在今年8月新推出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最高补贴金额能达到6000元;再看看杭州上城区,更直接,买车的时候按照价格档次发放补助。这些政策原本是为了促进消费,但不料却变成了一些车企的“续命药”。

威马汽车危机重生:为何濒死企业还能继续存活?别再欺骗消费者-有驾

宝能汽车算是个典型例子,全国范围内花了超过1.1万亩土地建生产基地,可不少基地其实几辆车都没搞出来,反倒是周边的地产项目先跑起来了。

这些车企还能坚持,主要靠资本的投机,有些投资人根本不懂制造汽车,只盯着那稀缺的“造车资格”。

威马的背后新投资者深圳翔飞,其实是宝能集团。几年前,还喊着要投入530多亿来造车,现在广州那边每天也就代工二十多辆车,还欠着供应商一大笔账。

这套路在圈里挺常见,资本加入不是冲着造出好车,更多是想靠讲故事来抬高估值,要不就不行了,就卖掉资质来套现。

可是这样耗着,对谁都没啥好处。西安咸阳机场附近的宝能基地,总装车间有十万多平方米,设备都是一流的,可现在却空空荡荡,积满灰尘。

这厂房是当地政府帮忙盖的,土地就这么闲着没人用。反倒是一些有技术的车企,因为资源拿不到,发展受阻。全国这类“死”产能加起来,浪费的土地和资金简直数都数不过来。

威马汽车危机重生:为何濒死企业还能继续存活?别再欺骗消费者-有驾

更别说是买家了,很多“僵尸车企”的车主一看,4S店都关门了,配件根本找不到,修车像个难题。这些企业早就丧失了信誉,就算靠资本救市勉强撑住,又有多少人还敢买他们的车呢?

车不像手机,买回来得开几年,售后服务不好,还真没人敢冒这个险。

中国的汽车行业早就不是靠讲故事圈钱的时期了。比亚迪、吉利这些大公司每年都花好几百亿搞研发,新兴势力如“蔚小理零”也都在资本市场接受考验。

如今的较量主要看技术水平,电池续航的长短,以及智能驾驶的体验。光有造车资质基本没法混得开,就像比亚迪的执行副总裁李柯说的那样,现在就算只剩下20家整车厂,恐怕也觉得太多了。

你看别的行业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十年前钢铁和煤炭行业也遭遇了产能过剩的难题。那时候,政府下了决心整顿,狠刹过剩产能,虽然过程挺折腾的,但行业最终熬过来了。

有一家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利用落后产能的淘汰,五年间股价翻了十倍,研发投入每年都在增加,还派发了五百多亿的红利给股东。如今的汽车行业,也正需要这种“刮骨疗毒”的勇气和措施。

威马汽车危机重生:为何濒死企业还能继续存活?别再欺骗消费者-有驾

今年七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开会明确提出,要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个信号已经很明显了,地方保护主义得收敛点了,财政补贴不能再随意撒火,得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了。

那些手握优质土地却造不出好车的公司,就该把资源腾出来,留给那些真正有实力的玩家。

退市这事儿不能硬碰硬,得有点配套的措施,要完善破产法律体系,让企业能够体面退出;还得加强再就业培训,帮工人开拓新路子,建立车主保障机制,别让消费者白搭钱。

当年在钢铁行业里总结的那些改革经验,完全可以拿来用在汽车行业上。

宝能西安那边的地产项目旁边,现在已经开始卖公寓了,销售团队还在借助隔壁的汽车基地作为卖点拉客。

这种“圈地建车”的策略,该收摊了。中国汽车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得优势,就得清理掉那些死公司,把资源集中到真正专注研发、做出好车的企业身上。

如今的汽车市场日子挺难熬的,很快就会迎来变化。随着政策越发紧缩,资本也逐步撤离,那些缺乏技术实力、市场基础薄弱的车企,终究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威马汽车危机重生:为何濒死企业还能继续存活?别再欺骗消费者-有驾

业内专家预计,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大概就15家左右,这个过程肯定会挺折腾的,但只有经过这样的大洗牌,中国汽车才能摆脱包袱,真正迈向全球舞台。

威马设定的百万辆目标听着挺漂亮的,不过在250家车企拼杀得太激烈,要是只靠资本输血和政府帮衬,没点真本事,估计最后也就成了空谈罢了。

中国车市早该出一场“退市风暴”了,把那些泡沫和投机都刮走,只留下真正有价值的芽苗,这样咱们的汽车行业才能长得更高更壮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