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刚刚落下去,村头一排新停的“汽车”依旧闪着塑料外壳反射的苍白光。宋大爷拎着那辆刚到手一周的“新能源汽车”钥匙,站在村口树荫下纠结半天,终究没敢转动钥匙点火。黄昏时分的小路杀气腾腾——不是路上的人狠,而是宋大爷心里打鼓,生怕这玩意一头扎进路边田里,第二天就变成村里人茶余饭后的头号话题。环视一圈,李叔、王阿姨、赵婶,几家一块买的那几台两万块的“混动神车”,此刻无一例外都歇在各自门口,车头对着星空,像是等待救赎的塑料骑士。
这种“2万元新能源汽车”到底是买到了便宜,还是掉进了坑?它能不能开?符不符合国家标准?事故、维修、牌照、合法性——村里人一口气问了我七八个问题。倒也难怪,无论怎么看,这种“油混”外形的‘新车’,怎么看都带着点不安分的味道。
我们理清下案情。四位老人,均为农村常住居民,三无(没驾照、没经验、没牌照),通过网络直播间下单购买“新能源汽车”,单价2万元上下。实车到村后外观诱人,内部配置寒酸,电机、钢板、壳体一应俱全,唯独缺少最关键的“合法身份”——正规合格证、发票、牌照皆无。上公路进城被拦,出了事故无人理赔,连维修都得拜托半吊子电动车师傅客串汽车医生。结果还真不出所料,没几天事故就撞出来了,维修带来了连带连锁的吐槽和遗憾。
按行业标准,这批车说“新能源”有点高看它,顶多是电动四轮代步车,既没进入《机动车产品公告》,也无法领取机动车牌照。产品合规性,是最大的问号。可偏偏外形模仿得挺“高大上”:1.5L油车模样,全封闭车身,仪表盘上还挂块“新能源”标。就这样,有人被“科技感”迷了眼,有人则一句话说破天机——“便宜没好货,要是真像广告里说的那么好,城里人早抢疯了,还用专门忽悠我们农村?”
这些“新能源汽车”密集攻入农村市场,原因不难理解。一是部分农村道路已完成硬化,汽车需求确实上来了;二是老年群体手里有积蓄、盼私车梦、风头吗放不下面子,更难抗拒主打“实惠、体面、送货到家”的推销;三是汽车产业进入“内卷式价格战”后,信息混杂,真假难分。可惜打着“新能源”的旗号、喊着超低价格,就好比烧烤摊九块九的和牛牛肉串:要么牛很难见到,要么“串”的含义另有所指——不是肉连带原材料,而是噱头连带风险。
关键环节在哪?车买了,上不了牌、不能走大路、进不了城、保险买不了、出事故全自己掏钱,而即便在村里,也规避不了红绿灯和电子眼。再说维修配件、售后保障?这些都是悬空的谎言。
这里不是说老太太们不该追求“高科技”,而是市场供应方明知产品不合规,还专抓农村老年群体下手——这本身就是灰色地带的“精准杀伤”。卖家宣传中极力规避“机动车”说法,叫它“代步车”,明面上规避了相关法规,实际上变相走私进了法律和技术的灰色地带。一旦出事,厂家脚底抹油,老人自认倒霉——毕竟条文写得清楚:“非标准机动车不得上路”,你钻了空子,连失主都算不上的尴尬境地了。
以旁观者视角看,每年都会遇到类似案例:买了“超低价四轮车”,出了事故才知道保险买不来,牌照上不了,交警查了罚款,出了人身损害就是无底洞。法律层面,卖家往往借助市场监管漏洞玩“游击”,等到相关部门反应过来,新套路已层出不穷,买单的永远是终端用户。更何况,老人普遍受制于信息落差和操作门槛,网上直播间热闹归热闹,真遇到麻烦,却没有谁能兜底。
有的老人儿女抱怨,说爸爸妈妈花2万块回家买“破铜烂铁”摆门口,还得忍受村里同龄人的善意讥讽:“你那不是汽车,是大型充电宝——耗电比电风扇快,省事比自行车少。”说笑归说笑,背后的尴尬和无奈,其实是一代人对“科技红利”的渴求落空。
说实话,不怪老人们贪便宜,毕竟市场的“低价诱惑”做得风生水起,谁都想花小钱圆个轿车梦。但这事归根结底,不是老人“傻”,而是靠着他们对新鲜科技的兴趣和防范意识薄弱,成了不法商家精准收割的“最后一亩田”。如果细抠法律责任,监管当然有盲点,宣传有责任,家庭成员有告知义务,厂商更该引咎。但是,谁都知道“老头乐”原本就是游走法规边缘产物,升级了一层皮,再漂亮的壳挡不住房子的潮气。
有人调侃我职业病严重,见啥都想到“意外伤害、后果归属”,可看多了村里“新汽车”变成废品,摔得满地塑料碎渣,再抬眼看看买车老人心里那点不服与不甘,倒也不禁心里腹诽两句——科技改变命运?有时候也就改变个储藏间的占地面积罢了。
归根结底,这种“2万元新能源汽车”,买着欢喜,用着糟心,“科技普及”其实成了信息讹诈的托辞。现实永远是比段子更有黑色幽默——你想有个代步梦,商家却把你当成了田里的稻谷,只等到了秋后收割。
下次再有村干部跟我讨论社区“智能出行”,我大概还得问一句:你是想让老人们体面出行,还是花钱买孤独的塑料壳?无论如何,买车容易、用车难,信息就是最值钱的配件。
时代的潮水拍到村头,谁来告诉老人们:是不是真的所有的轮子,都值得骑一骑?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