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与GaN谁更强?未来功率器件王者之争,三大趋势揭秘

当我们谈论电动汽车时,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可能集中在电池续航、百公里加速时间或是车内那块越来越大的中控屏幕上。

然而,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配置之下,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正在汽车的“心脏”地带悄然发生,它将直接决定未来电动汽车的性能、成本乃至我们的用车体验。

这场变革的主角,是两种听起来有些陌生的新材料: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

SiC与GaN谁更强?未来功率器件王者之争,三大趋势揭秘-有驾

它们都属于第三代半导体,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硅材料,成为驱动电动汽车前进的核心动力。

这两种材料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它们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竞争与共存关系,谁又将最终主导这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未来市场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已经声名鹊起的碳化硅,也就是SiC。

这种材料并非新生事物,早在2001年,德国的半导体巨头英飞凌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碳化硅器件。

但它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并引发行业地震,还要归功于2017年特斯拉的一个大胆决定。

当时,特斯拉在其划时代的Model 3车型的主逆变器中,率先采用了由意法半导体供应的碳化硅功率器件。

要理解这一举动的意义,我们得先明白逆变器是做什么的。

简单来说,逆变器就是电动车的“动力总管”,它负责将电池输出的高压直流电,高效地转换成驱动电机运转的交流电。

这个转换过程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整车的能源利用率。

传统的硅基功率器件(如IGBT)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会有不小的能量损失,这些损失的能量大多以热量的形式散发掉了,既浪费了宝贵的电能,也给车辆的散热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

而碳化硅的优势恰恰在于此。

它拥有更宽的禁带宽度、更高的导热率和更高的电子饱和速率,这些物理特性转换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就是:它在处理高电压、大电流时,自身的能量损耗极低,效率奇高。

这意味着,用碳化硅制造的逆变器,能将更多的电能从电池输送到电机,从而在电池容量不变的情况下,有效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同时,由于其工作效率高、发热量小,对散热系统的要求也随之降低,整个逆变器系统的体积和重量都能大幅缩减。

对于把每一寸空间和每一克重量都看得极为宝贵的汽车设计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SiC与GaN谁更强?未来功率器件王者之争,三大趋势揭秘-有驾

省下来的空间和重量,既可以用来布置更多的电池,也可以让整车变得更轻盈、更灵活。

特斯拉的成功示范,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迅速跟进,一场围绕碳化硅的“军备竞赛”就此拉开序幕。

在这场浪潮中,中国企业的反应尤为迅速和深入。

例如,比亚迪不仅在其全系电动汽车中应用碳化硅模块,更凭借其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实现了从材料到器件再到整车的自主研发和生产,牢牢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吉利汽车则选择与日本的罗姆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基于碳化硅的牵引逆变器。

除了中国品牌,韩国的现代汽车宣布将采用英飞凌的碳化硅功率模块,日本丰田在其Mirai燃料电池车中使用了电装的碳化硅升压模块,美国的通用汽车也与Wolfspeed签订了供货协议。

据市场研究机构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到2026年,全球功率碳化硅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40亿美元,其中至少六成的贡献将来自电动汽车领域。

当然,成本问题一度是碳化硅普及的障碍。

单个碳化硅器件的价格确实比传统硅器件要高。

但汽车制造商算的是一笔大账,虽然单个零件贵了,但由于系统效率提升,可以适当减小电池容量以达到同样的续航,或者简化散热系统,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足以抵消甚至超过碳化硅器件本身增加的成本。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等国家在碳化硅全产业链上的巨额投入,其规模化生产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成本问题正在被快速解决。

就在碳化硅在电动汽车主驱动领域高歌猛进之时,另一位挑战者——氮化镓(GaN)也已经蓄势待发。

如果说碳化硅的优势在于处理超高电压和功率,那么氮化镓的看家本领则是无与伦比的开关速度。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到氮化镓,可能是在购买手机充电器的时候。

那些体积小巧却功率强大的“黑科技”快充头,其核心就是氮化镓功率芯片。

SiC与GaN谁更强?未来功率器件王者之争,三大趋势揭秘-有驾

因为它能以极高的频率进行开关,使得充电器内部的变压器等元件可以做得非常小,从而实现了极致的便携性。

目前,包括爱尔兰的Navitas、美国的Power Integrations以及中国的英诺赛科在内的公司,都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快充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如今,这位在消费电子领域证明了自己的“速度之王”,正将目光瞄准了更为广阔的电动汽车市场。

氮化镓深知,以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和成本,直接挑战碳化硅在主逆变器领域的地位还为时尚早,因此它采取了更为稳健的策略:先从汽车的辅助电源系统入手,例如车载充电机(OBC)和DC/DC转换器。

这些部件同样对效率和小型化有着很高要求,是氮化镓发挥其高频优势的理想场景。

目前,许多厂商已经推出了车规级的650V氮化镓器件,并与车企或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例如,加拿大的GaN Systems公司为美国初创车企Canoo提供车载充电机;加州的Transphorm公司与汽车供应商马瑞利合作开发车载电源设备;芯片巨头德州仪器也已将其氮化镓器件通过了汽车应用认证。

然而,所有人都清楚,氮化镓的终极目标绝不止于此。

那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问题始终悬在空中:氮化镓技术能否最终进入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核心——主逆变器,从而获得与碳化硅相媲美的巨大市场?

从近期的行业动向来看,答案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一些前瞻性的合作已经预示了未来的方向。

荷兰的半导体公司Nexperia正与英国的工程咨询公司Ricardo合作,开发基于氮化镓的电动汽车逆变器设计。

而最具震撼性的消息,莫过于德国汽车巨头宝马与GaN Systems公司签署了一项价值1亿美元的协议,旨在确保未来宝马电动汽车的氮化镓功率器件产能。

这笔交易的意义非同凡响,它不再是小范围的测试或验证,而是世界顶级汽车制造商用真金白银为氮化镓在核心驱动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投下了信任票。

此外,以色列的VisIC公司也与德国汽车供应商采埃孚合作,共同开发用于400V传动系统的氮化镓半导体。

这些迹象表明,氮化镓正在沿着碳化硅曾经走过的路,从辅助应用向核心应用稳步迈进。

如果未来几年,汽车制造商真的开始在主逆变器中广泛采用氮化镓技术,那么整个市场格局将被彻底改写,形成碳化硅与氮化镓两大技术路线并驾齐驱、共同推动电动汽车技术向前发展的全新局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