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阵营纷纷转向增程插混,市场验证其并非短暂过渡技术
纯电阵营纷纷转向增程插混,市场验证其并非短暂过渡技术。曾经被嘲为”落后技术”的增程式混动,如今正以惊人的销量数据重塑行业认知。2024年成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分水岭——增程/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暴涨85%,市场份额突破40%,彻底打破了纯电车型长期主导的格局。
理想L6单车型年销近19万辆。问界M7改款后60天狂揽10万订单。就连曾经高举纯电大旗的蔚来、小鹏、智己等品牌,也纷纷调转船头拥抱混动技术。这不是偶然,而是整个行业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
为什么增程技术能实现逆袭?根本原因在于它精准击中了纯电动车的软肋。在-10℃的寒冬里,不用颤抖着寻找充电桩。长途行驶500公里,无需时刻盯着电量表焦虑。坐进车内,暖风瞬间扑面而来,无需等待电池预热…这些看似微小的体验细节,恰恰构成了用户日常用车的真实场景。
数据显示,92%的增程车主日常通勤完全使用纯电模式。但为了那8%的长途出行需求,他们愿意多支付数万元选择增程车型。这种”用电为主,用油兜底”的使用模式,完美契合了中国消费者的用车心理。
技术层面,新一代增程系统早已摆脱”落后”的标签。宁德时代骁遥双核电池实现纯电续航400公里,支持4C超快充,即使在零下40度的极端环境下仍能稳定工作。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高效能量管理系统——这些创新让增程车型在体验上完全不输纯电产品。
成本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相比纯电动车60%的成本集中在电池上,增程车型电池容量减少一半,整车成本直降30%。这意味着同样配置的车型,增程版可比纯电版便宜5万元以上。对于价格敏感的中国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
更值得关注的是,增程技术在全球化应用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在欧洲电网老化、印度频繁停电、非洲基础设施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增程车型凭借其能源适应性正在成为全球市场的优选解决方案。
业内专家指出,增程不是过渡技术,而是面向未来十年的主流解决方案。它既满足了当下用户的实用需求,又为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的发展预留了窗口期。当充电站像加油站一样普及,当电池能量密度实现突破,增程车型可以轻松过渡到纯电模式。
消费者的选择永远是最真实的评判标准。当越来越多的用户用钱包为增程技术投票时,这场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已然有了答案。在汽车产业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能够解决用户痛点、适应现实条件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
未来已来。它不一定是纯电的,但一定是多元的、包容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增程技术的崛起,正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