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LS9定价低,原因分析,品牌影响

大堂的灯光打在展车的引擎盖上,反射出一层淡淡的银光。

人群三两成群地围在智己LS9周围,有的托着下巴,有的频频点头,还有些人一边掏出手机拍照,一边和旁边同伴低声嘀咕着什么。

空气里弥漫着新车的气味——和大部分高档展厅一样,混着皮革和一点点塑料的味道,像某种精心调配的香氛,试图用嗅觉提醒你:这不是普通商品,这是“身份”。

但就在这气氛里,价格牌上赫然写着33.69万,让我开始琢磨,这种气味到底是往上走,还是被按住了天花板。

智己LS9定价低,原因分析,品牌影响-有驾

假如你是现场那位穿着剪裁得体西装的中年男士,刚在理想L9旁边合过影,突然看到智己LS9的定价,心里会不会咯噔一下?

“这车技术参数都拉满了,价格却还没理想L9高?”如果我是你,八成会狐疑地回头再看一眼:“它,是不是哪儿省了材料?”当然,展厅里不会有销售告诉你真话,毕竟真话在这个行业里通常和销量成反比。

故事总得回到案发现场。

智己LS9,800V架构,双电机四驱,4秒级百公里加速,402公里纯电续航,蟹行模式、超快充——一张技术清单摆出来,和理想L9、问界M9正面硬杠也不虚。

但问题来了,理想L9起售价40.98万,问界M9更是46.98万,智己LS9却以33.69万预售给自己打了个折。

有点像是你明明做了一桌满汉全席,最后却用了路边摊的定价单。

技术是技术,品牌是品牌,这两者似乎总差着一道看不见的门槛。

从旁观者视角来看,上汽智己的这波操作很容易被解读成“以价换量”。

但高端品牌的路,真的是靠低价砸出来的吗?

我查了下历史,奔驰S级从没低头,宝马7系也没打折卖,蔚来ET7、特斯拉Model S一出场就给行业定了个天花板。

这些车的用户,从来都不是只用钱包说话的人,他们用的是身份、圈层,甚至一种“我消费的不是车,是对未来的参与权”的心理暗示。

难怪有时候看豪车发布会,像在参加一个秘密社交组织的入会仪式。

我的看法其实很简单:旗舰车的最大价值,不在于销量,而在于品牌锚点。

它是你家族门口那只昂首的狮子,别人路过得抬头看一眼,是给你定价权的象征。

智己LS9定价低,原因分析,品牌影响-有驾

你要是把狮子养在狗窝,时间一长,狮子也许真就成了宠物。

高端化是个逐层递进的心理游戏,拼的不是谁先把价格压低,而是谁能把价值说得天花乱坠却让人心甘情愿买单。

传统“走量”路径谁都明白,但市场不是每次都吃这一套。

蔚来先用技术和标杆形象把自己架在高台上,然后再用乐道L90这种“亲民副牌”去抢市场份额,既保住了品牌调性,又补上了销量短板。

上汽其实也有尚界品牌瞄准20万级市场,按理说,智己理应承担的是树标准、立门槛的任务。

可这次智己LS9的定价,倒像是掏出了一把螺丝刀,自己往高端之门上卸了一颗螺丝。

这里面其实有个隐性逻辑——价格越低,用户越多,品牌影响力越大?

这想法看着美好,落地却容易变成:买得起的觉得没面子,买不起的觉得还不够便宜。

这就像是高档餐厅突然打出团购套餐,来的全是尝鲜的,吃完拍拍屁股走人,真正的老主顾反而觉得自己档次被拉低了。

我见过不少品牌栽在“自降身价”这条路上,本来想低头捡芝麻,最后把西瓜一脚踢进了下水道。

对于智己LS9而言,这种“价格诚意”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确实能让更多用户感受到技术红利,扩大基础盘。

可另一方面,高端用户不是靠价格吸引的,他们要的是身份感和圈层壁垒。

你用白菜价吸引来的,往往是对价格敏感、对品牌忠诚度低的群体,等哪天同行卷出新低价,这群人立刻就能“用脚投票”。

智己LS9定价低,原因分析,品牌影响-有驾

品牌价值的培育,是场长跑,你一时的“低调”很容易变成长久的“低迷”。

当然,咱也理解车企的焦虑:眼下新能源市场杀成一锅粥,谁都想先抢个声量,销量好看了,老板晚上睡觉也能踏实点。

但行业发展到今天,靠一时降价换来的“好看”,最后都得用品牌力去还账。

一旦消费者形成了“这个品牌就是走性价比路线”的印象,未来你再想高价推新车,只能眼睁睁看着被市场追着打折。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提定价背后的心理学。

高端市场的用户,最在意的其实是“别人怎么看自己”。

高价本身就是一道无形筛选器,把一大批“只买便宜不看内容”的人挡在门外。

这样形成的小圈层,才有话语权、有口碑效应。

价格低了,门槛没了,“圈层”也就稀释了。

到头来,你想用LS9做灯塔,最后只能做路灯。

路灯虽亮,照的是大家通行的路,但没人会驻足仰望。

有同行私下打趣我:你天天研究定价逻辑,最后还不是发现“贵有贵的理由,便宜没好货”?

这话听着刻薄,细想又有点道理。

高端路线不是说你技术好、配置全就能理直气壮要高价,关键是你敢不敢坚持自我设定的“稀缺感”。

智己LS9定价低,原因分析,品牌影响-有驾

一旦你自己都不信,消费者更不会买账。

当然我也不是鼓吹“漫天要价”,毕竟现实是,市场情绪变了,用户习惯也变了。

但真正的诚意,应该是让用户明明白白地看到“我为什么值这个价,甚至物超所值”,而不是让人怀疑“是不是有猫腻,才这么便宜”。

技术领先应当成为溢价的理由,而不是降价的借口。

写到这儿,忍不住自嘲一句:做车评比做侦探还累。

侦探查案,最多查出个嫌疑人,我写到最后,总怀疑真凶其实是市场心理。

谁能想到,一辆车的价格,背后藏着那么多的圈层、焦虑和算计?

品牌向上这件事,就像爬楼梯,低着头跑得快,别忘了最后得仰着头看风景。

智己LS9这波“低调”,是勇气还是妥协?

答案其实没人能一锤定音。

或许销量会漂亮一阵,也许品牌力会为此埋下隐患。

市场的长夜很长,每一盏技术的灯塔都需要灯油来维持光亮。

等到真正的天亮时分,谁家的灯还亮着,谁才能称得上是引路人。

你说呢?

如果是你,在品牌和价格之间,会怎么做取舍?

或者说,你相信车圈里“低价高能”这套剧本,真的能杀出一条高端化的新路吗?

反正,在我看来,最难判断的从来不是产品力,而是人心和时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