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意要击垮中国?这次并非美国,66万天价税封死退路
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日系和德系车型正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东方的新面孔。
在2024年年中发布的行业数据显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已强势拿下俄罗斯市场61%的占有率,这一数字令人瞩目。
奇瑞、吉利、长城等品牌的4S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莫斯科各个角落,成为当地汽车消费市场的新宠。
这一局面源于2022年那场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产业真空。
随着丰田关闭工厂、雷诺撤出投资、大众停止运营,西方车企的集体撤离给市场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中国车企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机遇,凭借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快速响应能力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缺。
三年前,中国品牌在俄市场份额还不足十分之一,如今却实现了惊人的六倍增长。
这种爆发式的扩张速度,让不少观察者一度认为俄罗斯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二故乡"。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2025年夏季,俄罗斯当局连续出台三项极具针对性的汽车产业新政,犹如一记记重拳砸向市场。
首先全面封锁了平行进口汽车的通道,紧接着将进口车辆报废税调整至惊人的单台66.7万卢布(按照当时汇率约7800美元),同时大幅提升对本土拉达汽车的财政补贴力度。
这三项政策形成的连锁反应异常迅猛,短短一个季度内就导致中国汽车在俄销售网络陷入全面瘫痪状态。
此前依靠价格竞争力迅速打开市场的中国品牌汽车,在突如其来的高额报废税面前完全丧失了价格优势,以15万元人民币定价的车型为例,仅报废税一项就占据了整车价格的三成。
最致命的打击来自进口渠道的封锁,统计显示俄罗斯市场上六成以上的中国汽车都依赖平行进口渠道,这条生命线被彻底切断后,整个销售体系立即陷入困境。
随着新政策的落地,Lada汽车的市场表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根据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该品牌月销售量实现了高达34.4%的惊人增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汽车制造商正面临严重的库存积压问题,部分经销商在最近一个月的销售业绩遭遇腰斩式下跌,大批崭新的车辆被迫停放在露天港口和停车场,车身上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锈蚀痕迹。
更令人担忧的是,俄罗斯海关近期推出的"技术审查"新规进一步加剧了困境,其中陕汽重卡被以"防撞性能未达标"为由拒之门外,多款中国电动车型则因"噪音指标超标"而长期滞留在海关监管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车企驻俄高管透露:"这些技术性条款明显具有针对性,更令人无奈的是我们连正式的申诉渠道都无法获得。"
实际上,俄罗斯方面的态度转变早有预兆。从2023年开始,该国工业部门就不断释放信号,公开表示"对中国汽车的过度依赖存在风险",同时加快推进Lada品牌的本土零部件替代计划。
2025年初,普京总统在视察伏尔加汽车制造厂时发表重要讲话,将汽车产业定位为"重振国家工业实力的战略要地"。
然而俄罗斯本土汽车工厂的生产效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以Lada为例,其2025年制定的全年产能目标仅为20万台,这个数字甚至不及中国车企在当地市场销量的三分之一。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消耗外汇储备,俄罗斯最终做出了牺牲中国汽车产业的抉择,这一决策背后既没有西方品牌所带来的政治压力,也缺乏本土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使得中国车企成为了最容易受到冲击的目标群体。
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国际市场上的短板正被残酷的现实所揭示。
当前绝大多数国产品牌仍然采用整车出口模式,仅有长城汽车等寥寥数家企业在俄罗斯建立了组装生产线,其中长城图拉工厂2024年的零部件本土化比例甚至未达到四成。
俄罗斯政府近期推出的"报废税叠加进口关税"政策对汽车行业造成双重打击,其中传统燃油车面临25%的税率,新能源汽车也需缴纳20%关税,这导致进口整车综合成本激增近四成。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企业僵化的经营思路,某知名中国车企原定于2025年在俄罗斯斥资10亿美元建设动力电池工厂,却因政策突变而被迫搁置整个投资项目。
销售终端已经开始出现撤离潮,莫斯科市区一家原本经营吉利品牌的4S店现已转型为二手手机零售店,店内工作人员无奈地表示:"我们的撤退速度比当年的法国雷诺还要迅速。"
冲击波正在扩散。 不止汽车业,中国对俄出口的消费电子、机械设备企业同样紧张。 山东一家重工企业刚取消价值3000万美元的俄方订单,负责人说:"他们的海关突然要求所有文件加贴俄文防伪标签,这明摆着拖时间。 "而在俄罗斯经济特区,中国资本建设的汽车配件园陷入停滞,当地官员催促无果后直言:"中国人太警惕了。 "当"不可预测"取代"互利共赢",整个经贸合作的底层逻辑已被颠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