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好蔚来,不喜欢李斌的朋友们,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全新蔚来ES8上市41天在上海交付第1万台,创造了40万元以上纯电车型交付破万的最快纪录。这个成绩,放在市场上确实令人吃惊。尤其是在它背后,李斌那调价策略,一下子把价格调低了11万多,说实话,这招真够狠的。
但我在想啊,这么调价,问题来了。你觉得这样符合高端车的定位吗?还是说,蔚来的高端只是一张豪华标签?我跟新朋友聊天时,他说:降价才是硬道理,断崖式降价才是王道。我倒是觉得挺有意思的。你们会不会觉得,降价之后,自己买的这个豪华还算高端吗?蔚来这么干,是不是也在迎合市场的大趋势,把价格拉低,扩大用户群。
直到去年年底,我还记得看了个报告,蔚来的生产资质掌控后,产能飞速提升。前年还挺亏的,亏得我都怀疑这车还能不能撑下来。但越到后来,似乎越有底气了。李斌把产能从几千台,直接擴到4万台年度级别,今年12月单月产能更是飙到1.5万台。说实话,这数字让我有点吃惊。你们知道吗?供应链就像生活中我们买菜,嘴里说这菜新鲜,实际上要看货源是哪个区域的。蔚来这次的供应链就像把土豆、胡萝卜都准备得妥妥当当,基本没有大缺货。
这么仓促地涨产能,也不是一件简单事。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12月之前,一度传出供应链不稳定的消息。现在看来,蔚来车间里那帮工人,是不是也实在太紧凑了?而且,充换电站的建设也在飞快推进。全国8307座充换电站,82.6%的用户周边3公里就有换电站。这个数字,说明什么?说明蔚来在补能方面,已经有了比拼速度的底气。
但你们觉得这个核心壁垒是不是还能坚持多久?毕竟,北方寒冷的冬天,你开电动车要考虑的远不只是充电速度,还有电池性能。我身边有人说:我极寒之地,要具备极强的电池适应能力。如果是在极端条件下,蔚来这个用料和技术会不会受影响?我只知道,早先有朋友说,一次换电花了3分钟,比加油还快。
市场上充满了困惑——有人说:你明年30万的价格,要不要考虑选择比亚迪、小鹏、问界,还是奔驰宝马?我觉得这个比价挺有意思。毕竟,40万买个豪华,还要考虑未来保值率。粗算一下,百公里成本,蔚来可能比比亚迪高一些,但考虑到技术和品牌溢价,能接受。13亿人口的中国,愿意为高级感买单的人还是不少。
要是我朋友在我面前大喊:你还指望蔚来跑得快?它明年30万,品质和品牌都踩在泥里。这时候我得提醒他:你们知道吗?这次降价是断崖式——不光是价格上的调整,还意味着它在市场上抢食,打破了原有高端神话的格局。
有些事情,我也反复考虑。比如说:蔚来为什么敢搞这么大的降价?是策略,还是走投无路?我个人觉得,李斌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毕竟,他在接受采访时也提过:我们要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这句话其实很有市井的味道。蔚来要想站稳脚跟,不只是价格的调节,更在于后续的服务和口碑。
顺便再问一句,你们觉得蔚来目前的模式,要坚持多久?马上要到2025年了,市场上的新能源品牌太多了。你们想过没有?就算现在销量火爆,未来会不会被新技术赶超到?还是说,蔚来只要弄清楚自己的核心优势,就能一直跑在最前面?比如喷气式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或者是用户体验。
说到用户,我发现,很多用户买车,讲得最多的是:这车真好看,买得起也方便。但还有不少人在抱怨:充电麻烦,续航不够。反正我这边南方某个小城镇,大家都在偷懒不充电,喜欢随时能跑。对此,我困惑:蔚来的充换电站布置,是不是为这样的日常优化了不少?还是说,还是要靠慢慢适应?
每次逛蔚来展车,感觉都像在逛美术馆,你能真切感受到它高端的氛围。但又觉得,真要是能像某些朋友说的降到30万加钓鱼线+鱼饵,是不是就更对劲?我还没想清楚。反正,现在市场的玩法太多了,变数也多。
最后留个小问题:你们觉得,蔚来这次降价之后,车主们还会舍得把高端二字挂在门外吗?还是他们心里懂得——这就是实打实的技术和服务?还是说,大家都在自我调侃:我买了个‘高端’充换电,还不如别的品牌大牌呢。这也挺有趣的。
好了,自己又扯远了。反正蔚来这事,没有那么黑白分明。你们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