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大型的人设秀场。一家公司是干啥的,有时候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它想让你相信它是干啥的。这就叫“市值管理”,说得再通俗点,就是给一头猪画上翅膀,然后跟所有人说,这是一头即将起飞的、有AI基因的、能飞上天的猪。至于它到底能不能飞,那是上市之后的事儿了,先让大家把门票钱交了再说。
今天我们聊的这个千里科技,就是这么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案例。你要是只看新闻标题,“500亿智驾明星”、“AI大牛印奇操盘”、“吉利奔驰双重护航”,那感觉简直是天神下凡,未来出行领域的下一个“英伟达”已经在港交所门口热身了。但凡你愿意花三分钟,把这家公司的前世今生扒拉一下,你就会发现,这出戏的剧本,充满了“草台班子”式的黑色幽默。
千里科技的前身是谁?力帆股份。对,就是那个曾经靠摩托车起家,后来造汽车差点把自己玩崩了的重庆老牌民企。一个曾经在ICU里靠呼吸机续命的病人,突然有一天,换了个马甲,穿上了AI的黄金圣衣,摇身一变成了估值500亿的科技新贵。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场“大户人家”主导的资产重组。吉利,这位汽车圈的“老大哥”,眼看小兄弟力帆不行了,拉了它一把,输了点血,把它从破产边缘捞了回来。这本质上是一场救援,一场典型的“产业整合”。
但光救活还不行啊,救活了还是那个半死不活的力帆,故事不够性感,资本市场不认。怎么办?必须“祛魅”,也必须“赋魅”。先把力帆这个旧名字的“晦气”去掉,再给它赋予一层金光闪闪的“科技”魅力。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波操作的神来之笔:印奇入场。
印奇是谁?清华姚班天才,旷视科技的创始人,AI圈里响当当的人物。让他来当董事长,这人设一下子就立住了。这就好比一个街边的大排档,突然请来了米其林三星大厨当顾问,哪怕他一天菜都不炒,光是把他的照片挂在墙上,这家店的身价立马就得翻几番。资本市场吃的就是这一套。以前你叫力帆,投资人一看,搞传统制造的,不行,估值给5倍市盈率都嫌多。现在你叫千里科技,董事长是AI大牛,投资人一看,哦,AI+汽车,黄金赛道,未来可期,估值先给50倍市销率起步。你看,业务可能还是那些业务,厂房还是那些厂房,但就因为换了个名字、换了个“人设”,估值逻辑就彻底变天了。
我们再来看看千里科技的家底,这就更有意思了。招股书明明白白地写着,公司绝大部分收入,依然来自传统的汽车和摩托车业务。尤其是那个和吉利合作的“睿蓝”品牌,主攻B端网约车市场。说白了,就是把车卖给跑滴滴的师傅们。这生意赚钱吗?赚,但这是个辛苦钱,是典型的制造业逻辑,跟高大上的“AI”故事,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而那个被吹得天花乱坠的AI技术业务,什么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目前在收入结构里,还只是个“气氛组”,负责貌美如花,撑起高估值。
这就构成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草台班子”模型:用一个能稳定产生现金流、但毫无想象力的“老业务”,去供养一个极度烧钱、但故事性爆棚的“新业务”。老业务负责活着,新业务负责吹牛批。两者结合,就成了一个资本市场最喜欢的“复合型性感物种”。吉利和奔驰的入股,更是把这个故事的确定性拉满了。吉利是“亲爹”,既是最大股东,又是最大客户,还是最大供应商,等于左手倒右手,保证了这家公司死不了。奔驰的入股,更像是锦上添花,花13亿买个3%的股份,对于奔驰来说,这叫“战略性占坑”,用一笔小钱,买一张未来可能中奖的彩票,顺便也给千里科技的IPO路演PPT上,增添了最闪亮的一笔背书。
这种故事,在历史上简直不要太多。晚清的洋务运动,核心思想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啥意思?就是我大清的这套封建体制(体)是根本,是不能动的,但我们可以买点西方的洋枪洋炮(用)来加强自己。结果呢?大家都知道了,甲午一战,被打得原形毕露。买来的军舰再先进,也改变不了一个腐朽组织的内在基因。
把这个逻辑套在今天很多所谓的“科技转型”公司上,简直严丝合缝。那个赚钱的、但是很土的传统业务,就是“中学为体”,是公司的基本盘和现金牛。那个烧钱的、但是很酷的AI或者大模型业务,就是“西学为用”,是用来提升估值、吸引眼球的工具。这种模式的根本矛盾在于,当市场好的时候,大家可以你好我好,一起做梦;一旦市场进入下行周期,需要真金白银拼刺刀的时候,那个“体”和“用”之间的冲突就会立刻暴露出来。到底是保利润,还是保研发?是继续讲故事,还是回归现实?这往往是这类公司最终要面临的“死亡交叉”。
所以,对于千里科技的IPO,我们要有一个平常心。它不是一个AI公司从零到一的创业神话,而是一场由产业巨头精心策划的资本运作大戏。印奇是这出戏的“男主角”,吉利是“总导演”,奔驰是“特邀嘉宾”,而最终的目的,是把一个原本估值平平的传统资产包,通过“AI赋能”这剂猛药,重新定价,然后放到资本市场这个公开的货架上,卖给广大的投资者们。
这里面没有绝对的对错,商业本身就是一场关于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的游戏。我们作为旁观者,最需要做的就是祛魅。看穿那些华丽的人设和宏大的叙事,去审视它最底层的商业逻辑和资产结构。上市这个动作,有时候不是为了把公司做多牛,而是为了把一堆不好变现的“固定资产”,变成一张张随时可以交易的“股票”,为后续更多的资本运作提供弹药和便利。
说到底,大家都是在历史这口大锅里,努力把自己熬成一道看上去很贵的预制菜罢了。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