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儿,真是让人脑袋瓜子冒烟。刚冒头的企业被夸成明日之星,刚倒下的又说浴火重生。威马汽车这条老龙,眼看在造车新势力里已经“仙游”出局,上头发了声明,在温州基地开始复产了。新威马在微博还放出了白皮书,描绘未来几年要走上巅峰,一年要造一百万辆车,嘴上一个比一个响。可是我就想问问,真把路走明白了吗?
我先不急着下结论。先把问题拆开:为什么威马倒下,又为什么死灰复燃?未来真有希望吗?
你想啊,威马前些年混得可不赖。说是新势力“四小龙”之一,大把的融资砸进来,里头有腾讯、百度、红杉这些大金主,国资也沾了边,连“上海上汽”这种大佬都信了它。曾经拿着“造车资质”这金饭碗,走路都能带风。不过这行能靠资质、靠爹妈多久?不行啊,造车跟修手机可一点不一样,钱烧得比天大。
威马这些年出的几款车,不说一塌糊涂吧,但效仿特斯拉,靠补贴卖便宜,没把品牌整明白,产品力不拔尖,渠道也虚,营销翻车的事不是没发生过。这个行业,技术、产品、渠道、口碑,一样都不能短板。“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一句话就把它说得透透的。
然后就是一系列的危机,温州、湖北的基地全停了;被债主堵门,被法院拉竿子进重组程序。中间有人追捧,有人落井下石。我就想,威马怎么一下子就陷下来了?本质是“造血”能力不行。融资来一波顶一点,往市场一洒像泼水,新的增长跑不起来,旧账还不上,烧钱速度远超赚钱速度。你要真有一两个爆款扛大旗,供不应求,那资本再累也乐意跟;可你这边销量没人要,只能靠融资续命,本质就是个薅羊毛的生意。资本一觉醒来发现“不够香”,自然而然抽了,这跟电视上演的创业神话完全相反。
那新主是谁?翔飞汽车销售公司,看着名头不咋眼熟,还挺年轻,注册才一年,资本金就那么点。再掰开看看,背后其实是两家企业控股,层层套娃,这玩法说白了是典型“资产重组合并”,套壳注入,把包袱剥离再挂牌融资。这信号代表啥?市场的信心其实还没回来。新主是不是下了真金白银搞产业,还是黄雀在后?这一招赌的也是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对本地汽车产业的重视,靠无人问津是绝对搞不定的。
就说嘴上这口气吧,威马重新开张,复产EX5、E5,年底说怎么也能搞出来一万辆,冲刺两万辆,这种计划如果搁三年前说,大家还觉得“厉害了”;搁现在,比亚迪一个月卖几十万,特斯拉天天割韭菜,新势力里哪吒、理想、零跑,哪一个不比你多卖几倍?十万辆这种量级根本没法吓住人了。再一咬牙,五年后要造一百万辆,想想靠着什么?“高阶辅助驾驶”是个机会吗?不见得,人家友商技术、资金、市场都磨到骨头里去了,你凭什么一步到位?
我讲几个现实的难关,咱们换位思考:第一,社会观感摆那儿呢。百姓对威马印象一塌糊涂,去年一大堆人踩雷背锅,部分用户甚至被车卡锁在车内,险生大事,口碑一下塌了。结果你换个东家嘴一张,再吹响销量攻坚号,不说开局自带千斤枷锁,至少店里肯入场的“新客户”会多问一句:“你家靠不靠谱,产品稳定么,承诺能不能兑现?”深一层说,新能源车价格战打成这样,三番五次降价,威马能不能守住底线?新发布A00级小车,到底是拉新还是割韭菜?真到掏钱时候,大伙愿不愿意为过气明星买单?
再说第二,供应链。车企停产再复产,一半供应商要等着清债兜底。你欠人钱,人家下次还会毫无保留地再跟你合作吗?白皮书写“15万以下六个月清”,是比法拍有诚意,但量级太小,大面债主还要靠信托受益分摊,有几个供应商能熬到那时候?部件不到位,生产稳不下来;稳定不下来,车子卖得出去吗?链条哪怕掉一环脖子就卡住。
第三,打江山哪有那么简单?新威马不仅要复跑“老项目”,还画大饼说五年内推十款新车,连MPV、SUV、A00级啥都要上。咋实现?产品定义、研发、验证、产业落地,每一个环节都是钱堆出来的。你要真有好产品,不愁没人捧;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威马到底是“老瓶装新酒”,还是硬拼新技术?合作对象、研发团队、上游下游资源,媒体一扒拉都还空白,纸面协议来得快,赚钱落地难哪。
还有营销问题。造车不是只发布会搞得漂亮,卖车的团队、渠道网点、售后服务、社群运营每一步都要有章可循、有人看管。“人走茶凉”,很多老的销售网点其实早关门了。新公司能否对加盟商重拾信心?售后资源、配件仓储,还有后端APP、车机系统,都得跟得上。今天卖得出去,一年以后出小毛病能不能修?这些小细节不做扎实,用户永远不敢放心把票投给你。
最后一个,整个新能源行业的苦日子还在后头。比亚迪、特斯拉国内“神仙打架”,合资品牌也开始玩命降价,顶级新势力共享技术、打通渠道,战场已经是真刀真枪拼效率。靠以前那种政府补贴、舆论加持、卷概念挣钱的路基本全断了。你威马不管怎么说,底子还是比别人薄,资金断档、供应链断档、品牌真空;别的国产车大厂卖一台亏点钱还能死扛,你连机会都不多。
说到这里,我想反问一句:威马能不能真的活下来?复活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次赌博还是新一轮资本博弈?你说“行业新标杆”,恐怕多半是“画饼充饥”,更多的是资本在旧壳子里翻新图一把。
当然,也不是说威马一点希望没有。汽车行业历来风水轮流转,你要真能抓住某一次产品革命,哪怕是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动力电池方向发力,整出一款性价比不错、体验到位的爆款也不是没机会。只是这条路没想象中简单,风口已变、路途险峻,复活容易活久难。
我不嫉妒也不唱衰,真心希望国产品牌都能熬出一点新活法。只不过有一点别忘了:决策者今天能拿出的,不是空洞口号,也不是翻来覆去的资产重组方案,而是真金白银的产品、踏踏实实的服务,还有能让消费者从心里信服的品牌承诺。不然,以后谁家重组都能豪言壮语、百万年产,如今的威马会不会又多一例创业故事里的“站台接盘侠”,到时候,大家心里都是有秤砣的。
所以我说,威马的复活不是终点,连新起点都谈不上。真想“势力起死回生”,别让复产变成空欢喜一场,要让客户、供应商、投资人都看到“这次我不是闹着玩的”。能不能冲出泥潭,看的不是公告多美,而是你明天造出来的车有料没料、你的口碑还能不能捡回来。谁都喜欢听好话,但最难的是——在日子难过的时候,还能老老实实做点实事。这条最难走的路,才是真正的出路。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