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铁皮,价值百万,这本身就是对理性经济学的公然挑衅。江苏南通一位普通女工,在车管所摇号机前“撞大运”摇到“苏F·88888”五连号车牌,瞬间引爆现场,二手车贩子当场叫价110万元。这并非什么都市传说,而是2025年7月下旬真实上演的魔幻现实。随后网络上“280万成交”的谣言甚嚣尘上,逼得当事人与4S店不得不联手辟谣,强调车牌不可买卖且车主无意出售。这出闹剧,远不止是个人运气好坏的八卦,它赤裸裸地揭示了公共资源分配的深层矛盾,以及在文化迷信与投机狂热交织下,人性贪婪如何将一块铁皮推上天价神坛。
这块“88888”车牌,其基本功能不过是车辆识别,却被文化符号和投机狂热推上了天价神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8”与“发”谐音,寓意财富与好运,五连号的“88888”更是被视为极致的吉祥。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认同,结合车牌摇号制度下“靓号”的极度稀缺性,共同作用,将一个本应普惠的公共资源,转化为脱离实体经济支撑的“投机资产”。其价格飙升并非基于其固有功能或生产成本,而是完全依赖于人们对“吉利”寓意和未来转手高价的非理性预期。这与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何其相似?彼时,人们追逐的并非郁金香的实际观赏价值,而是其在“稀缺”和“独特”光环下的“情绪价值”和转手获利空间。当这种非理性预期达到顶峰,脱离基本面支撑时,价格泡沫便会迅速破裂,留下满地狼藉和一地鸡毛。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种荒诞的“天价”现象,恰恰是现有制度设计缺陷的必然产物。我国《机动车登记规定》第52条明确规定,机动车号牌只能由登记车主使用,任何形式的买卖、租赁均属违法。然而,《道路交通安全法》又将车牌定性为公共资源,个人仅享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而车主对车辆却拥有完整产权。这种“车牌不可交易”与“车辆产权完整”之间的矛盾,简直是制度设计者在玩火,它公然暴露了制度与人性博弈的深层冲突。
以北京为例,多年来“借名买车”的乱象层出不穷,引发了大量产权纠纷。2017年,北京祁某某借用金某某指标购车案,法院明确判决借名买车合同无效,并指出机动车登记具有绝对公示效力,车辆被登记人债务查封,实际出资人祁某某车财两空。这活生生的案例,无情地揭示了现有法律框架在稀缺公共资源管理上的苍白无力,为地下交易留下了巨大的“寻租空间”,催生了庞大的“靓号”倒卖产业链。这种“既要又要”的模糊地带,恰恰是滋生灰色交易和寻租行为的温床。
所以,是时候撕下这层温情脉脉的“吉利”面纱,直面其下涌动的经济逻辑与人性贪婪了。与其让这些“天价靓号”在灰色地带“兴风作浪”,不如让它们在阳光下“竞价”。“堵不如疏”的智慧,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上海自2000年起便实行车牌拍卖制度,吉祥号段更是通过竞拍分配。2025年7月沪牌拍卖数据显示,个人额度成交均价已突破9万元,而此前单个吉祥号牌曾拍出90万元的天价。专家普遍认为,拍卖制虽然可能导致车牌价格水涨船高,加剧“富人特权”的感知,但辅以“警示价”机制(如上海车牌拍卖设定价格上限)或阶梯摇号(如北京对长期未中签者给予倾斜),可有效抑制非理性炒作,并兼顾社会公平。将拍卖所得资金专项用于公共交通建设、环境治理等民生项目,更能实现公共资源的价值回归,堵塞寻租漏洞。甚至可以借鉴德国的个性化车牌定制服务,在满足民众需求的同时,通过额外收费将部分收益回馈社会,这提供了另一种阳光化管理的思路。
南通女车主摇中“88888”的故事,绝不仅仅是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在公共资源分配上的深层矛盾。车牌靓号的“天价焦虑”,提醒我们必须正视并优化现有的制度设计。让公共资源回归公共属性,让价值在透明的机制下实现,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追求的“靓号”——一个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社会。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在“好运”与“寻租”的荒诞剧之间,反复横跳,徒增社会成本,最终为他人的狂欢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