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汽大众在上海车展前放出风声:将携CMP平台新能源概念车、全自研智慧座舱,以及多款“油电双修”的主力车型,强势登陆的时候;当东风日产在年初拿出“天演架构”和首款纯电轿车N7,纷纷亮出底牌时,市场的潮水已经把合资车企的转型从"选择题"推向了一场"生存实验",甚至没有时间来回味合资辉煌的黄金时代。
2024年主流合资品牌市场份额跌破40%,相较4年前近乎腰斩,到了2025年3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8万辆,市场份额仅为24.7%,跌破30%的生死线。
争取留在牌桌上的机会
合资企业在华的态度,从沉在国产新能源一片形势大好下的暗涌浮动,到上周五长安福特在年度福探长盛典上喊出的那句口号:敢问路在何方?一样振聋发聩的是,合资汽车已然变成了“痛车”。
当然,面对这场生存实验,合资阵营出现了典型的三大流派:以大众为首的技术派投资10亿欧元在合肥建设全球第二研发总部,首次在欧洲之外承担平台车型的研发任务;上汽通用启动渠道改革,“以销定产”去库存;以长安福特为核心的价值坚守派,在产品价值和用户价值上走出了第三条路。
都在寻找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增长抓手。这场合资转型的底层逻辑,在于中国用户对多年来营造的“神话“祛魅了,换句话说,合资在用户这里不灵了。当行业剧变撕掉合资品牌的光环,决定市场地位的已不再是出身血统,而是深度理解用户的能力——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从销售汽车到构建用户生态。
用户对合资品牌“祛魅”
对"用户价值"认知的根本差异,正在揭露这场转型的本质——工业化思维与互联网基因的碰撞,是行业惯性价值与用户主权时代的对抗。
所以我们看到,当配置堆砌成为行业共识的时候,低价内卷成为车企给到消费者的“糖衣炮弹”,马力、续航等硬参数给到消费者的“多巴胺”,远不如一句“可上昆仑”来得实在。
合资车企在这场变革中,正经历从“配置军备竞赛”到“场景解决方案”的认知跃迁。当上汽大众ID.7推出“会议模式”,当丰田普拉多把双托森包装成“进藏神器”,当福特探险者结合昆仑山脉灵感推出了昆仑巅峰版,并仰仗着智能四驱、托森限滑差速器,硬核穿越到昆仑山脉的时候,意味着合资车企开始理解:用户购买的从来不是参数,而是参数支撑的生活想象。
用户成为新的抓手
在用户主权时代,如何讨好用户,构建用户生态?蔚来车主自发组建了"Blue Sky Lab"环保社群,声势浩大的NIO Day成为车主狂欢的阵地,并发明了一个词:圈层营销。
刻板印象里,圈层营销已和新能源划上了等号,殊不知合资车企也在默默发力。雷克萨斯打造了「Lexus Plus」,组织车主穿越青藏高原,通过《雷克萨斯人生电影》系列内容传递用户价值观。长安福特用“福探长“实现和用户的双向奔赴,通过"探长公约"将越野精神升华为生活哲学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在这场没有标准答案的转型实验中,合资车企解构了工业4.0浪潮下冰冷的技术参数,将无数个真实用户组成的价值共创,化成手上的一张王牌。
去年,在行业面临价格倒挂等巨大的不确定性下,长安福特经销商盈利面仍达到了六七成,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可以窥见的是,合资车企的市场份额虽持续承压,但凭借多年的造车底蕴所构建的“安全信任锚点”,仍在用户心智中构筑起难以撼动的护城河——而这,也恰恰是当前新能源品牌试图通过智能化配置堆砌,所迫切希望填补的价值鸿沟。
本文转载自「界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