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仰望U7卖了197辆,我刚听经销商吐槽:这销量,咋说呢,像个独角戏。说实话,这数据尴尬得很,和咱们每天刷的几万台新能源比,仿佛只剩一个人出来吼。
乍一看这车,外形挺抓眼球。那对C形大灯灵感来自三星堆面具,这点官方一说还挺神秘感爆棚。我那天路边碰到个甲方设计师,这灯,设计得高调但不失文化味,回头率真不赖。他这么讲,可另一边销售妹子又说:客户评价两极化,有人说像未来战士,有人干脆说我看着脸疼。俗话说,爱恨分明也算是赢得了关注。实际街头体验,确实拉不下脸冷场。
翻开引擎盖,2.0T水平对置发动机让我心头一震,42厘米高的发动机,确实算得上低矮紧凑。厂里的工程师跟我说,跟传统直列差不多体积,但因为布局和钢材选用,我们能让怠速声音压到纯电同级别。不过这听起来牛,实际怠速噪音控制,我个人觉得还有进步空间。你说这水平发和燃油发动机差不多安静,靠的是缜密调教和隔音,这靠谱与否,我估计得到月底亲自跟用户聊聊再定。
我查了下销售区间,62.8万起步,不算便宜,却又不像特斯拉那样纯电霸主明显。经销商跟我说:这个价格拖在豪华燃油车和高端电动车之间,中间地带反而饿着。像保时捷的买家走情怀路线,BBA买家追面子和品牌影响力,U7的用户链条被咬断了。我这估摸着,像这种定价策略,很容易让消费者选边站。你说,咱们真的能同时满足这三类用户吗?
说到供应链和研发,仰望给车装了云辇Z磁悬浮悬架。工程师跟我细致讲了,四个大腿粗的线性电机作用,能让车身整块抬起,减少侧倾。听着真像科幻片。换个生活里的比喻吧,这悬架就像给车加了四个手拉葫芦,能实时调整姿态。可想象一下,做到量产并且稳定,这对供应链的压力得多大,尤其是国内做高精度磁悬浮设备的企业本来就不多。这个技术傍身也许在明面上是一张王牌,但谁保证能顺利推给最终客户?我自己没细想过,估计成本高得吓人,这车的研发回本可能至少得5年起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没说。一次试驾后,销售小哥跟我聊天提到:U7这车,客户最喜欢的并不是动力或者灯光,而是这块车顶带的玻璃,其实反光率做得挺好,日常坐车时阳光柔和,挺舒服。这个细节没多少人提,但我感觉很实在。或许未来仰望该多晒晒这种生活感受,别老想着黑科技堆堆堆。
跑题了。说回销售和品牌。品牌影响力这事,得靠长时间沉淀和用户交流。有人发了条朋友圈,买车选车最怕就是冲动买了一个品牌故事没听明白的‘新贵’。我自己也挺矛盾,既想支持国产高端品牌的突破,又担心缺乏广泛认同导致销量疲软。你有没有类似纠结?其实我更担心的是,品牌和技术再厉害,如果经销商服务跟不上,产能控制不好,那技术炸裂最后还能有多少实在用户?
补个数字,这车的预计保值率我也做了个粗略计算,仿照市面上同级别高端燃油车和纯电车数据,三年后估值大概还剩总价的55%-60%。不高也不低,可惜数据样本少,变数挺大。说不定这个保值率再低点,初次购买的门槛和风险感就对消费者不太友好。
顺便猜测一句,U7在内部可能还没完全理顺进销存流程,我听供应链经理提过过度复杂的零部件配套导致交付周期拉长,这可能也是销量难上去的一个隐因,但这纯属我没细想过的猜测。
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仰望U7的下一步策略很关键。产能扩充和客户服务体系得同步跟上,品牌故事和情感链接也得修炼。否则再牛的磁悬浮四大电机,也是浮云。
你觉得呢?如果你有三个愿望帮仰望U7破局,你会优先帮它改哪一块?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