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亿市值!
这背后,藏着一个“笨人”的20年搏杀史。
雷军被粉丝喊“老公”,那叫一个意气风发,可尹同跃,奇瑞的掌舵人,却被网友戏称为“老汉”。
同样是汽车圈的大佬,为何画风迥异?
年龄不是主因,关键在于尹同跃将奇瑞视若己出,倾注了20年的心血与汗水。
9月25日,这家公司在港股一鸣惊人,开盘即涨11%,市值飙升至1900亿港元。
谁能想到,这个如今价值千亿的车企,当年竟是靠模仿通用QQ起家,更是在转型的岔路上九死一生?
尹同跃的斑斑白发,他的不懈坚守,不正折射出中国汽车市场最残酷的生存法则吗:只有把企业当孩子一样去养育,才能熬到最终的黎明。
“模仿”的生存之道,如何蜕变为国际名片?
笔者还记得,尹同跃刚涉足汽车领域时,国内市场充斥着价格高昂的“奢侈品”,比如那动辄二十万的桑塔纳,对普通家庭而言,简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然而,尹同跃却另辟蹊径。
他凭借曾在美国大众工作的经历,悄悄联系上大众的供应商,依据西班牙的原版图纸,硬是敲打出了奇瑞的第一台发动机。
1999年,“风云”初现,这辆车或许在技术上算不上尖端,更像是一个“组装”的产物,但其亲民的价格,却瞬间点燃了市场的热情。
到了2003年,奇瑞更是祭出了“杀手锏”——QQ。
这款车,长不过3.65米,搭载0.8升的小排量发动机,与通用即将推出的雪佛兰斯帕克几乎如出一辙,甚至连零部件都能互换。
更绝的是,其售价仅为5万元,比通用车型便宜了整整25%!
彼时,虽有“抄袭”的非议,但奇瑞销量却因此翻倍,QQ成为无数中国人拥有的第一辆汽车。
有人称之为“投机”,尹同跃却只在乎“活下去”。
谁曾想,这看似“投机”的一步,竟为奇瑞开启了海外市场的大门。
自2003年起,奇瑞以高性价比的姿态“走出去”,并在2012年转型后,深度融入当地市场。
以巴西为例,奇瑞特地研发了符合当地油品与路况的FlexFuel发动机,如今,巴西员工已占其总员工的七成。
80多个国家的消费者,正是通过奇瑞,开始认识中国汽车的。
这第一步的“模仿”,最终成就了奇瑞的“先行者”地位,证明了“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转型之痛:从销量低谷到品牌涅槃
然而,尹同跃并未止步于“性价比”的标签。
2012年,奇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车型多达30余款,却鲜有爆款,质量问题频频被诟病,被戏称为“修车排队”,品牌形象也一度停留在“低端”的认知里。
彼时,自主品牌纷纷崛起,比亚迪、长城、上汽等都在销量上高歌猛进,奇瑞却选择了“自我革命”。
尹同跃痛下决心,砍掉冗余车型,推行多品牌战略:捷豹路虎主攻高端,观致定位中高端,奇瑞自身则聚焦中低端市场。
他更是斥巨资,挖来原福特技术高管陈安宁,组建起上百人的研发团队,誓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这场转型,可谓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19年,奇瑞负债高达700亿,2013年更是跌出了自主品牌销量前十的行列。
然而,尹同跃却咬牙坚持:“宁可销量暂时下滑,也要重塑品牌。”
这份坚韧,如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历经漫长的“寒冬”,奇瑞终于迎来了春天。
2022年,重回销量前十;海外市场的亮眼表现,更是成为一剂强心针。
如今,奇瑞已成为中国首个将整车及发动机技术成功输出海外的车企,这份成就,是对其20年执着追求的最佳回馈。
押注未来:与华为共舞新能源赛道
但尹同跃的目光,从未停留在当下。
不久前,他将奇瑞的未来,与华为紧密地绑定在一起。
与华为合作推出的智界系列,尽管面临S7交付缓慢、R7销量下滑(从4月的1.6万辆跌至5092辆)的挑战,尹同跃却坦诚:“听华为的就顺利,不听的就遇挫折。”
这番话,道出了他在新能源时代对技术趋势的深刻洞察。
8月,他更是亲自飞赴深圳,签署了“战略合作2.0”协议。
将星纪元团队并入,独立成立智界事业部,集结5000名研发人员,三年内投入超百亿,并对供应链进行全面重构。
他设定的标准,甚至超越了BBA。
他直言:“智界革了奇瑞的命。”
有人质疑:“押宝华为,风险是否过高?”
尹同跃未作回应,但业内皆知,奇瑞在新能源领域急需一款爆款车型,而新势力们正步步紧逼。
在此局面下,与华为深度绑定,或许是其破局的唯一选择。
这第三次押注,赌的是“顺势而为,方能不被淘汰”。
“笨人”的坚持,何以铸就千亿市值?
纵观尹同跃的汽车征程,他不像李书福那般“狠厉”,也不像王传福那般“勇猛”。
笔者更愿意称他为一位“笨人”——一个肯用20年时间,将企业视为生命的“笨人”。
奇瑞的港股上市,并非终点,而是其三次“赌局”换来的“生存权”。
放眼中国汽车市场,聪明人众多,但像尹同跃这样,将企业如亲子般呵护、坚守的“笨人”,却凤毛麟角。
1900亿的市值,绝非空中楼阁,而是他熬白了头发,一点一滴拼搏出来的。
是奇瑞一步一个脚印,从模仿到创新,从国内到海外,辛勤耕耘的成果。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莫过于此:将企业视为己任,将事业做到极致。
尹同跃与奇瑞的故事,或许正是中国汽车产业波澜壮阔画卷中最动人的一笔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