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开新能源车的朋友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上弹出一个通知,说您的爱车又有新的OTA升级可以用了,号称能带来一堆新功能和更好的体验。
您满怀期待地点了升级,结果第二天开车,发现车机反应慢得像老牛拉车,原本挺好用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现在却时常对着空无一人的马路来个急刹车,吓得人一身冷汗。
这种感觉,就像是给自家孩子报了个昂贵的补习班,结果考试成绩反而下降了,心里那叫一个堵。
过去几年,汽车的OTA升级就像一阵风,车企们争先恐后地推送,有的甚至喊出了“周周OTA”的口号,好像谁更新得勤快,谁家的车就更智能。
但对于我们普通车主来说,这到底是福利,还是一个接一个的“盲盒”挑战呢?
现在,国家终于要给这股风潮踩一脚刹车了,一项新规的出台,意味着车企以后再也不能随随便便就给我们的车“远程动手术”了。
咱们先得弄明白,这个听起来挺时髦的OTA到底是个啥。
说白了,它就是“空中下载技术”,跟我们手机系统升级是一个道理。
汽车厂商通过网络,就可以远程更新车辆的软件系统,修复一些之前没发现的漏洞,或者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比如优化电池管理、提升自动驾驶能力,甚至还能给你增加一个新的车载游戏。
对于越来越像一个“带轮子的智能手机”的新能源汽车来说,这个功能确实很重要。
毕竟,车是个大件,不能像手机一样一两年就换,能通过软件升级让它不断“进化”,跟上时代,听起来是件天大的好事。
可问题就出在这个“好事”被一些车企给玩坏了。
OTA升级的频率,慢慢地演变成了一场车企之间攀比的“军备竞赛”。
“月月OTA”成了基本操作,仿佛不这么干,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智能汽车。
有数据显示,光是今年上半年,国内就有七十多个汽车品牌总共推送了近三百个OTA版本,覆盖了三百五十多款车型。
这个数字背后,是车企们急于展示自己技术实力的焦虑。
但对我们车主来说,却造成了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我们生怕自己的车被厂商“遗忘”,看着别人家的车功能越来越多,自己的车却一成不变,心里不是滋味。
在一些汽车投诉网站上,关于“车辆无法OTA”的抱怨帖子能翻上百页。
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害怕厂商“乱升级”。
一位车主就在网上分享了他的糟心事,今年三月份刚提的新车,没多久就收到了第一次OTA推送,升完之后感觉没什么明显变化。
到了七月份,第二次升级来了,他也没多想就点了同意。
结果问题接踵而至:首先,中控大屏的反应速度明显变慢,以前点一下就有的功能,现在要等半天;其次,升级后多了一个听起来很酷的“哨兵模式”,但实际用起来不仅特别耗电,录下来的视频还模糊不清,真要是出了剐蹭,根本指望不上;最让他后怕的是,自适应巡航功能变得很不稳定,好几次在前方没有任何车辆的情况下,系统会突然识别到“幽灵车”,然后猛地来一个急减速,在高速上简直是玩命。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OTA。
也有车主表示体验不错,比如一位小米SU7的车主说,提车四个月,厂商就推送过一次升级,主要优化了智能辅助驾驶和悬架,关键是升级前会清楚地告诉你要更新什么,并且让车主自己选择是否升级。
这种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给用户的做法,就让人感觉踏实多了。
说到底,OTA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用车体验。
但当它被滥用,成为车企掩盖产品缺陷、或者把不成熟的技术推向市场的工具时,性质就完全变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乱象越来越多,监管部门终于出手了。
今年八月,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信部联合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核心内容就是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OTA升级立规矩。
这个新规矩,就像给狂奔的野马套上了缰绳,主要有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车企不能再把车主当成“小白鼠”了。
文件明确要求,没有经过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不允许推送给用户。
这意味着,以后每次升级前,车企都必须自己先当好“测试员”,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确保软件安全稳定了,才能交到我们手上。
第二,禁止用OTA的方式来“遮丑”。
以前有些车辆可能存在一些硬件上的设计缺陷,比如刹车系统不够灵敏,有的车企就动歪脑筋,想通过修改软件参数的方式来“弥补”,从而逃避成本高昂的召回。
新规堵死了这条路,明确规定不能通过OTA隐瞒缺陷。
是硬件问题就必须老老实实召回修理,别想着用软件打个补丁就蒙混过关。
第三,对于那些特别喜欢搞OTA升级的车企,监管部门会进行“重点关照”,时不时地进行抽查和核查。
这就好比班上最调皮的学生,老师总会多看几眼,防止他惹出什么乱子。
这套管理办法的核心,其实是一套“备案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以后车企的OTA升级要分成两类来管理。
一类是小升级,比如改改车机界面的图标、优化一下音乐播放器的体验,这种不涉及车辆核心安全性能的,车企在相关部门那里登记备案一下,就可以推送了。
另一类则是大升级,比如要改变车辆的自动驾驶逻辑、动力输出特性或者制动控制策略,这些可都是“伤筋动骨”的大改动,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
对于这类升级,车企不仅要备案,还要把升级内容向社会公示,并且要通过专业机构的技术审查,全部通过之后,才能进行升级。
这个流程虽然繁琐了,但却为我们的安全上了一道重要的锁。
这个新规已经开始产生实际影响了,比如小鹏汽车就曾公开表示,原定的一次OTA计划因为要适应工-信-部的新规而推迟了。
对于车企来说,新规矩的到来,短期内肯定会感到“阵痛”。
开发和测试的流程更长了,成本也更高了,以前动动手指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要走一套复杂的程序。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整个行业和我们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它会逼着车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质量上,而不是去玩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噱头。
当竞争回归到理性的轨道,大家比拼的是谁的产品更安全、更可靠、谁对用户更负责,那么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每一个开车的人。
这也能帮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世界上树立起一个更加稳健和值得信赖的形象。
一个行业要想走得远,就不能只顾着眼前的狂奔,更需要有明确的规则来保驾护航,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走得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