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叫智界?问界脸绿了!宗申连夜道歉

当你骑着“智界”三轮车去菜市场,隔壁老王开着“问界”SUV在路口等红灯,你俩四目相对——他以为你开的是华为新车,你以为他开的是宗申高配,这画面是不是比春晚小品还魔幻?最近宗申就干了这么件事:给自家电动三轮车起名“智界”“问界”,还大张旗鼓在直播间吆喝,结果被网友骂到连夜删视频、发道歉声明,连“尚界”都赶紧划清界限。这事儿看着是商标侵权的小闹剧,实则是一场中小厂商在“高端化焦虑”里集体裸奔的大型翻车现场——今天咱们就扒开这层“界”字辈的皮,看看背后到底藏着多少行业怪相。

三轮车叫智界?问界脸绿了!宗申连夜道歉-有驾

一、“界”字辈成香饽饽?三轮车也想蹭“高端饭”

先说说这“界”字辈是怎么火起来的。前几年华为和车企合作,搞出个“问界”,后来又和奇瑞整了“智界”,好家伙,这俩名字一听就透着股“科技与狠活”,加上华为的品牌光环,立马成了汽车圈的顶流。消费者一听“问界”,“哦,华为的车!”;一听“智界”,“嚯,高科技!”——名字自带流量,销量自然不差。

这下可好,“界”字辈成了行走的流量密码,不光汽车圈想沾光,连三轮车都坐不住了。宗申这次被骂的“智界”“问界”三轮车,就是典型的“蹭名学”产物。你去看它的宣传视频,简直把“碰瓷”写在脸上:车身上大大咧咧印着“智界”logo,主播在直播间喊“咱们这‘智界’三轮车,也是智能出行新选择”,底下评论区直接炸锅:“建议下次叫‘华为界’,蹭得更彻底点”“骑着‘智界’送快递,感觉自己开上了新能源豪车”。

三轮车叫智界?问界脸绿了!宗申连夜道歉-有驾

有人说宗申这是“没文化真可怕”,连商标都分不清。但你真以为人家傻?宗申可是三轮车行业的老江湖,1992年就开始造摩托车,后来转型电动三轮车,在农村和快递圈里口碑还不错。能在行业混三十年,会不知道“问界”“智界”是华为的牌子?说白了,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赌的就是“信息差”,蹭的就是“高端感”。

为啥非要蹭“高端”?你去三轮车市场转一圈就知道了。现在的三轮车早就不是“拉货代步工具”那么简单,厂商们卷得比汽车还凶:你加个倒车影像,我就上全景摄像头;你续航100公里,我就搞150公里;卷到最后发现,硬件没啥可卷了,就开始卷“品牌调性”。可三轮车的用户群体摆在那儿:快递小哥、小商贩、农村大爷大妈,他们买三轮车图啥?皮实、能拉、便宜。你给车起名“智界”,能多卖500块吗?大概率不能。但厂商为啥还乐此不疲?因为“高端化”已经成了行业的“政治正确”——好像不沾点“智能”“科技”“高端”,自家产品就低人一等。

二、中小厂商的“起名玄学”:以为换个马甲就能变凤凰?

宗申这波操作,其实是中小厂商“起名玄学”的缩影。这些年你会发现,不管啥行业,小品牌起名字都特别“敢想”:卖奶茶的叫“奈雪的茶”“喜茶”,听着像轻奢;开面馆的叫“和府捞面”,整得像宫廷御膳;连卖包子的都敢叫“包馔夜包子”,主打一个“深夜食堂高级感”。到了三轮车圈,这股风更邪乎:前有“金彭新能源”对标特斯拉,后有“宗申智界”碰瓷华为,好像名字起得越“大”,产品就越值钱。

但问题是,“高端”是靠名字蹭来的吗?咱们举个反例:五菱宏光MINI EV,名字土不土?跟“高端”半毛钱关系没有,但人家靠2.88万的价格、能上牌、好停车,硬生生卖成了国民神车,年销量破百万。为啥?因为它懂用户——城市年轻人代步,要的就是便宜、方便,你整个花里胡哨的名字,不如多装个充电口实在。

再看三轮车的用户,快递小哥每天骑它跑几十公里,最怕的是半路没电、爆胎;农村大爷买它拉化肥,关心的是车斗够不够大、能不能爬坡。你给车起名“智界”,他们会在乎吗?大概率只会觉得“花里胡哨,不如隔壁老王买的‘载重王’实在”。宗申这次翻车,本质上就是搞错了“用户画像”——把给汽车用户看的“高端名”,硬安在了三轮车用户头上,结果两边不讨好:汽车用户觉得被冒犯,三轮车用户觉得被忽悠。

更讽刺的是,宗申自己其实有过“靠产品说话”的成功案例。早几年它推出一款“快递专用三轮车”,车斗设计成折叠式,能装更多包裹,还加了防水棚,快递小哥用着方便,一下子就打开了市场。那时候它咋不叫“快递界”“物流界”?因为它知道,对快递小哥来说,“能装、耐用”比啥都强。现在放着好好的用户需求不研究,跑去蹭“界”字辈,说白了就是“走捷径”的心态在作祟——以为换个马甲就能变凤凰,结果差点把自己玩成“野鸡”。

三、“碰瓷式营销”的末路:流量能蹭来,但口碑蹭不来

有人可能会说:“宗申这波虽然被骂了,但至少上了热搜啊,也算‘黑红’一把,说不定还能多卖几辆车呢?”这种想法,简直是把“营销”当成了“耍流氓”。

你去看宗申的道歉声明,写得那叫一个“诚恳”:“深表歉意”“立即整改”“加强审核”。但网友不买账,评论区里全是调侃:“建议下次直接叫‘宇宙界’,一步到位”“道歉有用的话,还要商标法干嘛?”为啥?因为大家看透了这种“碰瓷式营销”的本质——不是不懂法,而是明知故犯;不是失误,而是故意博眼球。

这种“黑红”真的有用吗?短期看,可能确实能吸引点流量,但长期来看,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宗申在三轮车圈好歹是个老牌子,很多农村用户买它,图的就是“靠谱”。现在为了蹭热度,连商标权都敢侵犯,用户会怎么想?“连名字都要抄别人的,这车质量能好到哪儿去?”一旦“靠谱”的口碑没了,损失的可不是几辆车的销量,而是几十年攒下的家底。

而且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傻白甜”了。以前厂商起个洋气名字,可能还能忽悠一波人;现在大家买东西,先看测评,再比参数,最后看口碑,你光靠名字蹭热度,顶多让人“哈哈一笑”,转头就去买隔壁踏实做产品的牌子了。就像这次宗申的“智界”三轮车,网友吵得再凶,真正会掏钱买的有几个?大概率是“骂声一片,销量零蛋”。

更别说法律风险了。“问界”“智界”这些商标,华为早就注册了,宗申这么干,不光是道歉下架就完事儿的,要是华为较真起来,起诉索赔,那可不是小数目。到时候“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钱还丢了人,图啥呢?

四、中小厂商该醒醒了:真正的“高端”,是把用户当人看

宗申这事儿,其实给所有中小厂商提了个醒:别再沉迷“起名玄学”和“碰瓷营销”了,真正的“高端”,从来不是靠名字蹭出来的,而是靠产品磨出来的。

三轮车行业现在确实难。原材料涨价、新能源汽车挤压市场、同行内卷到极致,利润薄得像纸。但难,不代表可以走歪路。你与其花心思蹭“界”字辈的热度,不如想想怎么把车做得更耐用——比如把电池续航再提一提,让快递小哥不用天天充电;把车斗设计得更灵活,让农村用户拉化肥、拉粮食都方便;把价格控制得更实在,别搞那些“智商税”配置。这些事儿看着普通,但对用户来说,才是真真切切的“高端体验”。

咱们再往大了说,不光三轮车行业,所有中小品牌都该明白:用户要的不是“高大上”的名字,而是“接地气”的尊重。你把用户当傻子,天天想着怎么忽悠他们掏钱,他们早晚用脚投票;你把用户当朋友,踏踏实实解决他们的问题,他们自然会成为你的“回头客”。就像以前的“老干妈”,名字土得掉渣,包装几十年不变,但人家靠味道稳定、价格公道,硬是做到了“国民辣酱”;还有“大疆”无人机,名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人家靠技术硬实力,直接垄断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这些品牌,哪个是靠蹭名字火起来的?

所以宗申与其忙着道歉,不如好好反思:自己的核心用户到底是谁?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把这些想明白了,就算给三轮车起名“拉货王”“代步神”,照样能卖得风生水起。毕竟对老百姓来说,“实在”两个字,比任何“界”字辈都管用。

最后说句实在话:这年头,想靠蹭热度、玩花活走捷径的厂商,最后大多成了笑话。只有那些沉下心来研究产品、尊重用户的品牌,才能走得长远。宗申这次的“智界”闹剧,与其说是商标侵权,不如说是给所有中小厂商上了一课:高端化不是贴标签,是真功夫;流量能蹭来,但口碑蹭不来。下次再起名,不如多问问用户:“大爷,您觉得这车叫啥名儿,骑着踏实?”——说不定,答案比“智界”“问界”靠谱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