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当人们走进汽车销售店,常常会被一连串听起来充满科技感的名词所包围。
“智能领航辅助”、“高阶自动驾驶”、“超级算力平台”,这些宣传语配合着销售人员对激光雷达数量和芯片算力数值的详细介绍,让许多消费者感觉未来的无人驾驶时代似乎已经触手可及。
然而,兴奋之余,一个现实的问题也困扰着大家:这些五花八门的“智能驾驶”功能,到底可靠性如何?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
这种普遍存在的困惑,反映出整个汽车行业在智能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成长的烦恼”——概念模糊、标准不一、宣传过度,这些问题一度让市场陷入了混乱。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场旨在为行业“正本清源、立下规矩”的重要行动拉开了序幕。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汽中心)、清华大学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三方权威机构联合编写的《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正式发布。
这三方的组合非同寻常:中汽中心是中国汽车行业的权威标准制定者和“国家队”,清华大学代表了学术界的顶尖科研力量,而华为则是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
他们的强强联合,为这份白皮书赋予了极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其发布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开始告别野蛮生长,迈向一个更加规范、健康和标准化的新发展阶段。
这份白皮书首先就对准了当前市场上最容易引起混淆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对L2级和L3级驾驶自动化的界定,进行了极为清晰和严格的划分。
过去,不少车企为了营销需要,创造出了诸如“L2.5级”、“L2+级”甚至是“准L3级”等并非官方标准的说法,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白皮书的发布,彻底终结了这种文字游戏。
它明确指出,区分L2级和L3级的核心标准并非在于车辆能完成多少动作,而是在于三个根本性的不同维度。
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区别,在于“责任主体”的划分。
L2级,全称为“部分驾驶自动化”,被通俗地理解为“驾驶辅助”。
在这种模式下,车辆虽然可以同时实现方向和速度的持续控制,比如在高速上自动跟车、保持车道,但系统本质上扮演的是一个“助手”的角色。
驾驶员必须始终保持对驾驶环境的监控,双手不能长时间离开方向盘,随时准备在系统无法应对时立即接管。
这意味着,在L2级状态下,驾驶行为的操作主体和法律责任主体,始终是人类驾驶员。
一旦发生事故,驾驶员需要承担全部法定责任。
而L3级,即“有条件自动驾驶”,则发生了质变。
在系统所设定的特定运行条件(例如天气晴朗的封闭高速公路)下,车辆可以完全自主地执行所有驾驶任务,驾驶员可以暂时将注意力从路面上移开,从事一些其他活动。
此时,驾驶的责任主体就从驾驶员暂时转移到了自动驾驶系统本身。
当然,当车辆即将超出设定的运行条件时,系统会提前发出请求,要求驾驶员接管。
如果在系统负责期间因其自身原因导致事故,那么责任将由系统提供方,也就是汽车制造商或技术公司来承担。
第二个区别在于系统能力。
L2级系统要求驾驶员“持续监督”,而L3级系统则允许驾驶员在特定条件下“不再持续监督”。
这背后是技术能力的巨大差异,绝非简单增加几个传感器就能弥补。
第三个区别是对驾驶员状态的监测要求。
L3系统必须配备高度可靠的监测设备,确保在需要驾驶员接管时,能够确认驾驶员处于清醒且有能力的状态。
在厘清这些概念之后,白皮书给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截至发布之日,中国市场上所有销售的量产汽车产品,其智能驾驶功能均处于L2级及以下阶段。
这一官方定论,有力地戳破了市场上关于“准L3”的营销泡沫,为消费者提供了最清晰的认知坐标:无论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多么强大,只要坐在方向盘后,驾驶员就永远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除了澄清概念,白皮书还对行业内一度盛行的“硬件军备竞赛”现象提出了深刻反思。
过去几年,汽车发布会常常变成“算力比拼大会”,芯片算力从几百TOPS一路飙升到上千TOPS,似乎算力越高,车辆就越智能、越安全。
白皮书明确指出,这种片面强调单一硬件参数的做法,是对智能驾驶系统复杂性的误解。
一个成熟可靠的智能驾驶系统,是一个由算法、数据、硬件和安全设计等多个部分有机融合的复杂工程。
高算力的硬件平台固然是重要的基础,但它必须与优秀的算法、海量的数据以及完善的安全冗余设计协同工作,才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不能只看他大脑的体积,更要看他的知识、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
白皮书强调,行业的发展重点应该从单纯的“参数竞争”转向真正的“价值竞争”,即通过算法的持续迭代、数据闭环体系的建立以及软硬件的深度协同,为用户提供真正安全、舒适、可靠的智能驾驶体验。
更重要的是,白皮书为中国智能驾驶的安全发展构建了系统性的框架。
它吸收了此前发布的安全评价方法成果,确立了以“合理可预见”和“可避免”为核心的安全评价原则。
这意味着,一套优秀的智能驾驶系统,不仅要能像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一样,预判到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还要在危险真正发生时,有能力采取最合理的措施去避免或减轻事故后果。
这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标准,直指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核心痛点——安全。
据研究预测,如果这套安全标准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有望使中国的年度交通事故数量减少三成以上,这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目前,包括比亚迪、蔚来在内的多家主流车企已公开表示将采纳该标准,这表明白皮书的安全理念正在迅速转化为行业共识和市场行动,推动整个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为公众建立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奠定坚实基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