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汽车的,你敢信一个老牌车企还能在“内卷到家”的市场里玩出新花样吗?长安汽车2025年前三季度的财报,最近一出炉,直接让不少人狠狠地刮了下眼镜——自家账本不光越摆越宽,还挺有点门道。来,咱们掰开揉碎,看看到底是哪一步踩的稳,又是哪个招数让长安顶住了这波历史性压力,顺带玩出了些新意。
按说,每逢财报季,厂商家家都在炫什么销量成绩单,翻着花说结构升级。而长安,这次不走寻常路,玩了个“全家桶”,不但净利润水涨船高,连扣掉一堆花里胡哨的操作后净利都妥妥涨了20%。说白了,这不是靠刮彩票发的横财,是踏踏实实卖车、卖服务赚出来的。到底厉害在哪?别着急,一层层扒,真有点侦探解谜那味儿。
看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长安营收干到了1149.27亿元,同比提升3.58%,净利润敲出了30.55亿元。你可能说,涨幅能不能再激烈点?但且慢,重点在后头:扣非净利润,蹭蹭蹭直接涨了20%。这可不像有的同行硬撑着刷盈亏线,完全是“带货能力”硬撑起体量,把规模做大、产品做优、利润翻红全挂在同一盘棋里。
先拆“量”,销量目标一顿操作,打了个翻身仗。光看总量,头三季度就卖了206.6万辆车,这相当于角落里一钞票砸出来的市场份额。更绝的是新能源和海外都在两头拉,两个大轮子中间再插上一根粗电缆,拉得车队嘎嘎作响。新能源车72.4万辆的销量,敢说不出意外基本上是行业排头兵。海外市场同样没掉链子,46.5万辆,增速都比不少国产品牌卷得多。市场拓展是拼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能把中国人的车卖到五湖四海,这操作水平不能说差。
说到新能源这个大趋势,长安的路子有点狠——阿维塔、深蓝、启源三大品牌轮番轰炸,从高端到“刚需”全都照顾到。9月光新能源车就干了10万辆,阿维塔直接冲破了一万辆大关,连续七个月不带喘气。深蓝、启源没掉队,各自守住了分内的市场,连个小高潮都没少制造。表面看是数字好看,背后其实是产品矩阵下的真功夫。
至于“全球化”,这词儿早都用滥了,咱不整虚的。长安现在手上有100来个国家的布局,海外渠道点14000多个,像下饺子一样铺出去。新工厂甚至直接砸到了泰国去,这叫“鸡蛋不能只装在一个篮子里”,更是活生生地把制造和市场挪到了全球深水区。如果老外再对咱中国车有偏见,拜托先到4S店体验下再说。不过,这背后也确实折射了车企出海难度:本地化、长期化,还有管理那一杆子,哪一样都得慢工出细活。
“高价值产品”,也是今年行业内卷的关键词。谁都嚷嚷要往上高端走,真能走好的,凤毛麟角。长安靠阿维塔撑高端,20万-70万的空间直接拉满,深蓝主打年轻市场,启源扎扎实实揽起主流大多数。无论你是追求豪华,还是只想“买个能跑的”,总有一款对上你的胃口。这种产品布局,说白了就是不上天也不落地,横着卷市场才有分量。像阿维塔12四激光版、深蓝的轿跑,启源Q05预售……每个细分市场都防守得跟弹弓一样紧密。让人惊讶的不是单一产品爆红,而是凭体系化能力稳定输出,稳中求进。
再说钱,企业搞钱才是硬道理。看看扣非净利,20.18亿元,同比涨了20.08%,毛利率也在逐季爬坡,三季度甚至冲到了15.70%。这说明公司没一味靠降价、补贴来换市场,而是靠产品力和组织效率把钱赚明白了。问问有多少车企能在新能源大洗牌下毛利不减反增?这水平,非一般对手可比。
背后核心是什么?技术研发拍胸脯地砸钱。目前,长安2.4万人全世界挖才,全球专利超2万件,AI算法、智能电池、智慧底盘……每一步动作都在兑现“新质生产力”。而且,搞智能化不是嘴上功夫,SDA架构、天枢计划、和华为的2.0深度合作全都不是摆设,满满的未来感扑面而来。智能化竞争里,你不跑快点,连影子都追不上。说出来就是——人家真的在做“下半场”,不是跟风炒智能概念。
再拉回到管理上,其实数智化精益管理是所有转型企业的必修课。不夸张地说,阿维塔的数智工厂能让制造效率增加20%,降本19%,这些不是瞎扯。他们甚至专门搞“涅槃行动”,针对新能源盈利再抬20%,等于把好钢都用在刀刃上。不靠吆喝,靠系统性地压榨管理红利,这种思路在快节奏大环境下特别稀缺。
“新央企”的身份确实让资源池更丰厚。今年,长安的朋友圈花样多了不少,什么国新、农行、京东,各路大佬联起手来,银行的钱、流量、数据甚至政企联动,各种跨界擦火花,生态搞得像朋友圈大party。企业转型要啥有啥,发展底气就大不一样。
综合来看,不管是销量、产品结构还是利润指标,长安都踩得挺稳。不求一夜暴富,但求步子扎实。关键是,这份成绩单背后,既有过硬的产品底色,又看到智能化、数智化等厚积薄发在发力,外加新央企平台加持。这种全维度升级,不像某些品牌只能靠情怀横冲直撞,而是真刀真枪把“高质量发展”做成了现实。
不过,事情也没法一帮到底。中国汽车市场现在卷得飞起,同台竞演可不是唱独角戏。无论新能源还是智能驾驶,随时可能天翻地覆。长安和同行们谁都拿不出永久通行证。未来,谁在营销、产品、用户生态层面持续升级,谁就赢得主动权。不过现阶段,长安确实做到了“稳中有进”,用一份漂亮的财报给自己正了名,也给国产车企打了个很不错的样板。
到底长安的思路适不适合所有车企?这件事见仁见智。有人说拼技术拼出来的红利迟早要被复制,但也有人坚持“品牌+品控+全球布局”的三板斧确实有点东西。至于谁能最后笑到最后,等着瞧吧,剧本还在写。
你怎么看“长安汽车财报再创新高”的背后支撑,是真本事还是周期红利?有点好奇,戳留言,咱交流交流。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