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高管为蹭热度硬杠小米,不料反暴露了自家销量焦虑

今天这出戏,可真是够味!

一汽丰田的高管,怎么就盯上小米和雷军了?

而且,挑起的战火,竟然是那听起来有些“玄乎”的“轮轴比”!

这事儿,就像是两位老友在街头偶遇,本该叙叙旧,结果一位突然指着对方的衣角说:“你这衣服的颜色,不符合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另一位则回道:“不对,是你走路的姿势,不够稳重!”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丰田高管为蹭热度硬杠小米,不料反暴露了自家销量焦虑-有驾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小米SU7发布会上说起。

咱们雷老板,那可是营销界的“老司机”,总能找到角度,让产品自带流量。

这次,他抛出了一个“3倍轮轴比”的概念,说这能让车身比例更协调,看起来更顺眼。

这说法,对咱们普通消费者而言,就像是给汽车设计打了个比方,通俗易懂,还挺新鲜,一下子就把大家对车辆美感的理解拉近了。

这就像我们挑选心仪的物件,总得看它是不是顺眼,合不合心意。

然而,这厢刚夸完雷军,那厢一汽丰田销售公司企划部部长赵东,这位在汽车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似乎就有些坐不住了。

他在微博上直接开腔,言辞犀利地指出,汽车理论里根本就没有“轮轴比”这么个说法。

他还特意强调自己是“科班出身”,在没弄清楚之前,也不敢轻易反驳雷军。

结果一经研发同事的“核实”,才发现这“轮轴比”竟是小米“独创”的。

他还说,这是小米对传统汽车理论的“贡献”。

这“贡献”二字,细品之下,总让人感觉带着一股子“阴阳怪气”,仿佛小米是在“搅浑水”,给汽车行业“添堵”。

丰田高管为蹭热度硬杠小米,不料反暴露了自家销量焦虑-有驾

这还不是赵部长“表演”的全部。

他紧接着又开始“细扒”小米SU7的“技术细节”,声称小米所说的“3倍轮轴比”其实是算错了,真正的比例应该是4倍,而他们一汽丰田的bZ5,恰好就是4倍。

他还“善意”地提醒那些跟着小米学习的企业,小心把错误答案一并抄袭。

这番话,仿佛他才是那个掌握真理的“圣人”,别人都是误入歧途的“无知者”。

其实,这并非赵部长第一次提及“轮轴比”的话题。

早在几天前,他就曾在微博上“纠正”过雷军的说法,表示3倍轮轴比应该是4倍,并且暗示一汽丰田bZ5和小米SU7一样,都遵循着“经典设计”的规律。

然而,当时这番言论并未引起太多关注,或许是觉得少了点“爆点”。

这次,他搬出了“研发同事”作为“强力佐证”,还成功将“一汽丰田高管给雷军和小米汽车挑错”送上了热搜,这波操作,确实是把“蹭流量”的本事展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不妨来捋一捋这“轮轴比”究竟是个啥。

从专业角度审视,赵东的说法不无道理,“轮轴比”确实不是汽车设计领域的“硬性规定”,没有被写进任何一本教科书的“标准定义”。

它更像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一种对车辆视觉比例的描述。

就好比我们评价一个人,“身姿挺拔”、“比例匀称”,这些都不是精确的科学数据,但我们都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丰田高管为蹭热度硬杠小米,不料反暴露了自家销量焦虑-有驾

一位曾在意大利学习汽车造型的专业人士曾透露,在汽车工业设计领域,这种以车轮直径为基准,去衡量车身前后悬、车身长度、车顶高度等各个部分比例关系的说法,其实早已存在,并且被广泛运用。

它是一种对车辆美感的判断依据。

就像我们欣赏一件艺术品,会关注其构图、线条是否和谐统一。

而且,这位设计师还提到,这种衡量方式,在BBA这样的国际大牌,以及我们国内的许多汽车品牌中,都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

小米并非第一个运用这类说法的品牌。

在小米SU7之前,问界M5就曾提及“3倍轮轴比拉伸车身线条”,小鹏、比亚迪、长安等品牌也曾用过类似的表述来强调设计上的亮点。

所以,将小米称为“发明者”,这顶帽子,未免戴得有些过大了。

再来看看赵东所说的“3倍变4倍”的说法。

这事儿其实并不复杂。

好比我们测量一根头发的长度,用一把普通尺子和一把精密游标卡尺,得到的数据自然会有差异。

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标准去衡量,以及你想要传达的是什么。

赵东咨询的“研发同事”,他们是工程师,自然会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去理解“轮轴比”,即“车辆轴距与轮胎直径的比例”。

丰田高管为蹭热度硬杠小米,不料反暴露了自家销量焦虑-有驾

这本身并无错误,是专业的。

然而,汽车的研发和工业设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

设计团队更关注的是视觉感受,是消费者能否一眼就觉得“这车真漂亮,真有范儿”。

而工程师则需要考虑实际的性能、安全、成本等多方面因素。

小米之所以用“3倍轮轴比”来形容,更多是一种营销上的“巧思”,旨在让消费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这并非要进行一场学术上的辩论,而是希望消费者能快速领会其设计之美。

就像当年小米强调“一元硬币厚度”,那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一种直观的感受,而非精确的数值。

因此,赵东的这一番“挑刺”,在我看来,多少有些“小题大做”。

一汽丰田bZ5的“轮轴比”究竟是3倍还是4倍,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这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他们更关心的是,这车开起来的感觉如何,值不值得购买,以及它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

更何况,我们也不得不审视一下一汽丰田当前的市场处境。

丰田高管为蹭热度硬杠小米,不料反暴露了自家销量焦虑-有驾

合资品牌整体都在经历转型期的阵痛,日系品牌也未能幸免。

回想一下今年上海车展,广汽丰田的新车展台是何等的热闹,人头攒动,甚至需要排队才能一睹真容。

与之相比,一汽丰田的bZ5展台则显得有些冷清。

再看看销量数据,7月份广汽丰田的铂智3X月销近7000台,堪称合资纯电领域的“佼佼者”,而一汽丰田的bZ5,销量却只有一千多台。

这其中的差距,不可谓不明显。

所以,赵东的这一系列操作,在我看来,更像是市场“焦虑”的一种体现。

一汽丰田急需“出圈”,急需吸引更多的市场关注。

而小米汽车,作为当下备受瞩目的品牌,自带流量光环。

一汽丰田选择抓住“轮轴比”这个营销点,进行“关联”,目的无非是想从中分一杯“流量羹”。

一个产品力足够强大、品牌口碑足够出色的企业,真的需要通过这种“碰瓷”式的营销手段来博取关注吗?

在我看来,与其花费心思去“纠正”别人,不如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提升自身的产品力上,将自己的产品打磨得更加出色,将自己的营销策略做得更加得体。

就像我们用车社,一直以来都秉持着扎实的专业知识,结合接地气的解读,为大家提供实在的购车建议。

丰田高管为蹭热度硬杠小米,不料反暴露了自家销量焦虑-有驾

我们从不“碰瓷”任何品牌,也从不“带节奏”。

我们坚信,真正优秀的产品,能够自己发声,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赵东的这番言论,虽然让一汽丰田成功登上了热搜,但其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恐怕并不那么正面。

反而让人觉得,这个曾经的合资巨头,是否已显“黔驴技穷”?

在新能源汽车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一味地固守传统,或者采用一些不够“体面”的方式来吸引眼球,恐怕并非长久之计。

说到底,这件事情,一汽丰田这次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也无意中暴露了自身在市场营销上的“焦虑”。

小米运用“轮轴比”更多的是一种营销上的“巧思”,而一汽丰田的回应,则显得有些“小家子气”,甚至稍显“失态”。

我们普通消费者在选购汽车时,更看重的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的真正价值。

那些华而不实的营销手段,或许能一时吸引眼球,但时间终会证明一切。

所以,一汽丰田,与其在这儿“挑刺”小米,不如将宝贵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提升自身的产品力和品牌形象上。

毕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汽车市场,仅仅依靠“蹭流量”,是难以行稳致远的。

对此,各位车友有什么看法?

觉得一汽丰田这番操作是否有些“过火”?

小米的“轮轴比”说法,究竟是营销上的“妙笔”,还是真的“不着边际”?

不妨在评论区畅所欲言,让我们一同探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