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懂车弟儿,一根有料有味的汽车老油条!
在汽车圈里,要说谁最敢说大实话,魏建军绝对排得上号。行业里那些见不得光的猫腻,他好几次都直接戳穿了。
之前他就提醒过大家要当心一件事,最近这事儿真就闹大了 —— 不光国外媒体报道,咱们国内的官方媒体也盯上了。
就是那个 “零公里二手车”,好多车企都靠这玩意儿造假,把销量数据弄得漂漂亮亮的,假装自己卖得特别好。
前几天邻居王哥欢天喜地提了辆 “准新车”,比 4S 店便宜两万,里程表显示才 5 公里。结果去 4S 店保养时被戳穿:这车上个月刚在外地上过牌!
所谓的 “零公里新车”,压根就是辆过户二手车 —— 这就是魏建军骂了大半年的 “行业毒瘤”,现在终于藏不住了。
一、你买的 “新车”,可能是车企的 “销量工具人”
啥叫 “零公里二手车”?
说穿了就是披着新车外衣的二手车:已经上过牌首次过户,却没怎么开过,里程数近乎零。但你可别以为捡了便宜,这东西水深得很。
这“新车”的来路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车企自己搞的鬼。为了让销量数据好看,他们把自家新车先注册上牌,说白了就是自己给自己 “刷单”,好对外吹嘘卖得火。
第二种是经销商逼出来的。厂家定的销量目标太高,完不成就拿不到返利,他们只能提前把新车上牌充数,先把任务应付过去。
第三种是二手车商钻空子。借着 “以旧换新” 的政策,他们用报废车去换这些零公里二手车,目的就是套取补贴,赚笔快钱。
第四种是出口车商耍的花样。为了少交出口关税,或者拿到出口退税,他们把新车变着法子弄成二手车的样子,这样能省下不少成本。
那么车企玩这手,本质是把车当 “刷数据的工具”。
哪吒汽车去年就被扒出,11.7 万辆总销量里,有 6 万多辆是靠 “提前上保险” 造假 —— 这些车根本没卖给真实车主,而是先挂在公司名下,再偷偷当 “准新车” 卖。
《中国证券报》也点名了吉利集团旗下的极氪,不过极氪发布声明进行了否认。
这就像面包店把没卖完的面包换个包装,第二天接着当新鲜的卖。
更坑人的是经销商的 “任务 KPI”。有销售跟我吐槽:“厂家定的销量目标完不成,就得自己掏钱把车买下上牌,不然拿不到返利。” 这些被迫上牌的车,最后全流到二手车市场,摇身一变成了 “刚出库的新车”。
二、为啥这 “毒瘤” 能活这么久?
有人说:“便宜就行,管它是不是过户车。” 但是,家人们,你真知道这里面的坑究竟有多深吗?
王哥那辆车,厂家直接拒保三电系统 ——“二手车哪有终身质保?” 这就像买了台 “演示机” 手机,出问题厂家不管。
更糟的是,这些车可能是库存了大半年的 “僵尸车”,电池早就亏电,冬天续航直接打五折,你想的时候会让你赔掉裤子,请问你还敢卖吗?
而车企为啥敢这么干?因为销量数据能骗来真金白银。
某新势力老总在内部会上明说:“月销破万才能融到资。”
于是乎,造假成了潜规则 —— 你造 5000 辆,我就造 1 万辆,最后大家比的不是真实销量,是造假胆量。
魏建军去年骂这事时,还有人说他 “酸葡萄”。
现在再看:哪吒因为造假资金链断裂,门店关了一半;某车企靠 “零公里车” 刷出的销量,骗到了地方政府的补贴 —— 这哪是卖车,简直是骗钱,妥妥的大骗子。
三、国家要动手了!咱普通人该咋避坑?
好消息是,工信部已经放出话:要联手整治 “零公里二手车”。
这就像给菜市场装了监控,那些往烂菜上喷保鲜剂的贩子,这下该收敛了。
作为消费者,老弟这三招能帮你避开坑:
第一,提车时查 “双记录”。先在车管所查车辆登记信息,再让 4S 店出示 “未上牌证明”—— 就像买二手房先查房产证,别听销售瞎忽悠 “只是过了个户,跟新车一样”。
第二,别贪 “准新车” 的小便宜。正常新车不会便宜两万以上,低于市场价太多的,不是库存车就是过户车。就像超市里打折的临期牛奶,看着划算,喝坏肚子就亏大了。
第三,签合同要加 “生死条款”。写明 “若为过户车,退一赔三”,再让销售签字按手印。现在监管严了,车企不敢轻易冒险,看到这种条款,有问题的车会直接告诉你 “卖不了”。
最后说句实在话魏建军说得对:“这就是行业毒瘤!零公里二手车就像往鱼汤里扔老鼠屎。” 车企靠造假刷销量,就像学生靠作弊考高分,一时风光,迟早露馅。现
在国家出手整治,对咱们来说是好事 —— 以后买车不用再担心 “新车变二手”,正经做生意的车企也能少点歪门邪道的竞争。
家人们,要是你身边有人正想买 “准新车”,把这篇文章转给他,比提醒他 “小心点” 管用十倍 —— 这可是在帮他避坑保命呢!
感谢关注!我们期待与你的每一次见面!
全部评论 (0)